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_名言名句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发布时间:2022-05-17 07:15:20

分类:名言名句发布者:陌颜
原文賞析: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幹。柳葉開銀镝,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拼音解讀
biān fēng jǐng yú sāi ,xiá kè dù sāng gàn 。liǔ yè kāi yín dí ,táo huā zhào yù ān
mǎn yuè lín gōng yǐng ,lián xīng rù jiàn duān 。bú xué yàn dān kè ,kōng gē yì shuǐ hán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唐高宗顯慶(656-661)年間,契丹等貴族集團,多次擄掠侵擾邊境,東北遼陽一帶戰事不斷。鄭少府大緻就是在此時遠赴邊疆從軍的。駱賓王作爲他的友人就寫下了這首《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爲他送别。

  首聯“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指的是這邊報警的烽火剛一燃起,那邊禦敵的軍隊就已到來,表現了“俠客”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犧牲精神。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與“匈奴猶未滅,魏绛複從戎”之類的詩句相比起來,更顯陡率、有力。詩歌的主人公是“俠客”,唯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自然、準确地表現出“俠客”的性格,俠客既不同于書生,又迥異于一般的軍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厲風行。“榆塞”不僅是實際的地點,而且還暗示了戰争的正義性。這裏借用了秦國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統一六國之後,蒙恬率兵30萬擊退匈奴的侵犯,收複了河套失地,“以河爲界,累石爲城,樹榆爲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此後“榆塞”就成了邊防要塞的代稱。詩中點出“榆塞”,是想表明“俠客”是爲了戍衛邊疆而出征的。

  戰勝敵人,不僅要有決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藝。緊接首聯,颔聯詩人就以生動的筆觸,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俠客”非凡的武藝。“柳葉開銀镝”,是個倒裝句,指銀箭頭射穿柳葉。此處是借用戰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形容“俠客”箭無虛發,技藝過人。“桃花照玉鞍”,一個“照”字,将奔騰馳躍的駿馬寫得活靈活現。因爲隻有馬飛馳時,鞍鞯上的金玉飾物才會閃閃發光。此處用的是烘雲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寫人,借寫馬從側面襯托出“俠客”英姿飒爽、光彩奪人的形象。

  頸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于拚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緻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此處關于兩軍如何對陣未着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荊轲刺秦王的典故。荊轲刺秦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其劍術不過硬。陶淵明在《詠荊轲》中曾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此寫的是“俠客”不學俠客,其含意就新中見奇。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孿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迹者,何以臻此。” 聞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俠骨”的駱賓王,看來寫起“俠客”來的确有獨到的過人之處。

  該詩的色彩與音樂俱美,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馬茂元教授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相關賞析

  唐高宗顯慶(656-661)年間,契丹等貴族集團,多次擄掠侵擾邊境,東北遼陽一帶戰事不斷。鄭少府大緻就是在此時遠赴邊疆從軍的。駱賓王作爲他的友人就寫下了這首《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爲他送别。

  首聯“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指的是這邊報警的烽火剛一燃起,那邊禦敵的軍隊就已到來,表現了“俠客”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犧牲精神。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與“匈奴猶未滅,魏绛複從戎”之類的詩句相比起來,更顯陡率、有力。詩歌的主人公是“俠客”,唯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自然、準确地表現出“俠客”的性格,俠客既不同于書生,又迥異于一般的軍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厲風行。“榆塞”不僅是實際的地點,而且還暗示了戰争的正義性。這裏借用了秦國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統一六國之後,蒙恬率兵30萬擊退匈奴的侵犯,收複了河套失地,“以河爲界,累石爲城,樹榆爲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此後“榆塞”就成了邊防要塞的代稱。詩中點出“榆塞”,是想表明“俠客”是爲了戍衛邊疆而出征的。

  戰勝敵人,不僅要有決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藝。緊接首聯,颔聯詩人就以生動的筆觸,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俠客”非凡的武藝。“柳葉開銀镝”,是個倒裝句,指銀箭頭射穿柳葉。此處是借用戰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形容“俠客”箭無虛發,技藝過人。“桃花照玉鞍”,一個“照”字,将奔騰馳躍的駿馬寫得活靈活現。因爲隻有馬飛馳時,鞍鞯上的金玉飾物才會閃閃發光。此處用的是烘雲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寫人,借寫馬從側面襯托出“俠客”英姿飒爽、光彩奪人的形象。

  頸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于拚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緻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此處關于兩軍如何對陣未着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荊轲刺秦王的典故。荊轲刺秦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其劍術不過硬。陶淵明在《詠荊轲》中曾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此寫的是“俠客”不學俠客,其含意就新中見奇。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孿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迹者,何以臻此。” 聞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俠骨”的駱賓王,看來寫起“俠客”來的确有獨到的過人之處。

  該詩的色彩與音樂俱美,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馬茂元教授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作者介紹

柳葉開銀镝,桃花照玉鞍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谟并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禦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讨伐武則天,他做爲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建國的第二年,在烏傷城北一個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名叫駱家塘的小村莊裏,後來成爲“初唐四傑”(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之一的駱賓王,誕生來到人間。駱姓是古烏傷的名門望族特有的姓,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了駱俊、駱統、駱秀一門祖孫三人,成爲名盛一時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爲史家所稱道。此後駱族雖然簪纓不絕,代有才人,但到駱賓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經衰落。然而詩書傳家、清節自守的家風卻始終不變。

駱賓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擔任過地方小吏,隋末爲避兵亂,棄職回家閑居,過着耕讀自娛的農家生活。他學識淵博,精通經史,爲人豁達大度,和地方上的關系相處得很好。賓王的父親駱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長爲一個經綸滿腹、志行超逸、在當地頗有聲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長孫降臨人世,爲這個和睦歡樂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氣。祖、父兩個忙不叠地翻檢古籍,要爲小兒取一個好的名字。

出于久亂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龍的渴望,父子兩人經過一番推敲,最後根據《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後,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建功立業,造福黎民。——駱賓王長大以後,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終以自己的名、字作爲言行進止的座右銘,力圖輔君佐國,幹一番事業。然而世海泛濁,正道難行,迎接他的卻是一連串的波折與不幸。又是罷官貶職,又是誣贓下獄,命運乖蹇,壯志難酬。最後遁迹荒野,客死他鄉,連骸骨下落也不爲人知。這樣的結果怕是祖、父爲他命名時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國以後,爲了社會穩定和生産發展,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很快從戰亂中恢複過來,出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種蒸蒸向上的社會氣氛激勵下,根據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教誨和家族“簪纓傳家”的傳統,學業修成,等待傳飛騰躍的駱履元,在家裏待不住了。在父親的指點下,他打點行裝,離家出遊,上京謀仕去了,把小賓王的教育和養撫留給自己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爲了使自己的期望成爲現實,祖父對駱賓王的教育稱得上是嘔心瀝血。還在賓王開始咿啞學語的時候,祖父就經常把孫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讀簡易的詩文。大約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開始駱賓王對詩文吟讀就表現出濃烈的興趣,仿佛和它們有天合之緣。一首詩隻消教幾遍,他就能用吐字還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誦出來。抑揚頓挫,頗合規矩,而且經久不忘。這種天賦的資質與靈性,使祖父興奮不已,臉上總是蕩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歡樂。

轉眼間,駱賓王已經五六歲,他不僅已熟記不少詩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導下,還能吟句作文。祖父經常向他講述的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腦子裏積存起來,使他擁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識。對儒家處世做人的道理,雖然還不能深切理會,但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下,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應該說駱賓王的啓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門,很早地被打開了。

駱賓王7歲詠鵝的故事,具體情節是否如此,史無明載,這裏隻能按傳說綴成。但這首詩,像春風一樣,很快就廣爲流傳,成爲各地學童人人喜愛誦讀詠唱的童謠。駱賓王從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譽。

随着歲月的流轉,這首詩連同駱賓王7歲詠鵝的故事,始終煥發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僅國内人人都在傳唱,而且沖出國境,成爲兒歌的經典和智慧的象征。永遠放射着光芒。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過幾番拼搏,終于京試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消息傳來,合族振奮。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務之後,就抽暇南下,返鄉省親祭祖。然後攜妻、兒北上,同居任所。

駱賓王離開義烏的時候,年齡大約在10歲左右。雖然他在家鄉已經享有神童的美譽,但從祖父那裏接受的僅僅是啓蒙教育。父親認爲要想學有所成,必須進行嚴格的系統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讓賓王繼續承接家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齊魯學風的熏陶。

除了在縣學館學習之外,父親還讓駱賓王結交齊魯一帶的名士,使他在廣泛的交遊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識。在後來寫的《與博昌父老書》中,駱賓王曾有“張學士溘從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話。這“張學士”和“辟闾公”,就是當年駱賓王與之交遊的良師益友。若幹年以後,駱賓王再回博昌,則兩人已雙雙去世。所以他“感今懷古,不覺涕之無從也”。

正當駱賓王學業蒸蒸日上,心懷淩雲之志,打算通過試場拼搏,以實行“利用賓于王”的理想的時候,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對駱賓王來說,無異于猛雷轟頂,使他于悲傷之中,又驚愕得不知所措。因爲這時他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驗和應變能力。幸好駱履元爲官清正,做人剛直,很受當地父老鄉紳的擁戴。加上和附近州縣官佐的關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按照喪制,駱賓王停學守孝。待到三年服滿,家計已十分艱難。其時兖州瑕丘縣的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爲明府),是駱履元生前摯友。爲了周濟駱賓王一家數口的生活,就把他們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邊資助日常的生活費用,一邊幫助駱賓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準備。

當時上京考試,必須經地方舉送。舉送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學館”選送,稱爲“生徒”;二是由州、縣考送,稱作“鄉貢”。駱賓王父殁守孝,已經離開博昌學館,現在又移居瑕居,所以隻能以“鄉貢”的資格入京考試。當時“鄉貢”的名額,規定很嚴,一個州隻有二三名。幸虧駱賓王在齊魯已頗有名望,加上父親一些朋友的關照,他在州、縣競選中順利地過了關。于是懷着鵬飛龍騰的渴望,他辭别母親,奔赴長安。滿望春鬧一搏,揚名大下,然後濟世用時,建立功業。然而事情并沒有如他想象的那麽順利發展,命運之神給予他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波折。從此他一直在一條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荊棘叢生的人生小路上艱難奔波,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爲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爲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複位後,诏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爲完備。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并稱的。他們的骈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叙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俪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着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爲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後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爲之動容,問:“誰爲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爲之折服。

《駱賓王集》,最早爲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本,其書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緻相同,均爲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後出,最爲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迹見新、舊《唐書》。

以上就是柳葉開銀镝,桃花照玉鞍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拼音解读
biān fēng jǐng yú sāi ,xiá kè dù sāng gàn 。liǔ yè kāi yín dí ,táo huā zhào yù ān
mǎn yuè lín gōng yǐng ,lián xīng rù jiàn duān 。bú xué yàn dān kè ,kōng gē yì shuǐ h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的。骆宾王作为他的友人就写下了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别。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紧接首联,颔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

  该诗的色彩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相关赏析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的。骆宾王作为他的友人就写下了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别。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紧接首联,颔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

  该诗的色彩与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作者介绍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诞生来到人间。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史家所称道。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两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一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最后遁迹荒野,客死他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国以后,为了社会稳定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种蒸蒸向上的社会气氛激励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诲和家族“簪缨传家”的传统,学业修成,等待传飞腾跃的骆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在父亲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离家出游,上京谋仕去了,把小宾王的教育和养抚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称得上是呕心沥血。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大约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开始骆宾王对诗文吟读就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仿佛和它们有天合之缘。一首诗只消教几遍,他就能用吐字还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诵出来。抑扬顿挫,颇合规矩,而且经久不忘。这种天赋的资质与灵性,使祖父兴奋不已,脸上总是荡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

转眼间,骆宾王已经五六岁,他不仅已熟记不少诗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导下,还能吟句作文。祖父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对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虽然还不能深切理会,但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说骆宾王的启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很早地被打开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仅国内人都在传唱,而且冲出国境,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永远放射着光芒。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消息传来,合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

骆宾王离开义乌的时候,年龄大约在10岁左右。虽然他在家乡已经享有神童的美誉,但从祖父那里接受的仅仅是启蒙教育。父亲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进行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在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骆宾王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博昌,则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

正当骆宾王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王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他们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边资助日常的生活费用,一边帮助骆宾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准备

当时上京考试,必须经地方举送。举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馆”选送,称为“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称作“乡贡”。骆宾王父殁守孝,已经离开博昌学馆,现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乡贡”的资格入京考试。当时“乡贡”的名额,规定很严,一个州只有二三名。幸亏骆宾王在齐鲁已颇有名望,加上父亲一些朋友的关照,他在州、县竞选中顺利地过了关。于是怀着鹏飞龙腾的渴望,他辞别母亲,奔赴长安。满望春闹一搏,扬名大下,然后济世用时,建立功业。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发展,命运之神给予他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波折。从此他一直在一条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荆棘丛生的人生小路上艰难奔波,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以上就是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12970.html

上一篇: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下一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精选名言名句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名言名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