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_闲逸日记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日记>闲逸日记

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02-19 11:48:46

分类:闲逸日记发布者:夏花冬雪
2013年8月17日,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開館,是國内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爲主題的博物館。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 六盤水市是三線建設産生的新興城市。因“三線建設”工業基礎雄厚,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爲省轄市,下轄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和鍾山區四個縣級行政區。基于此,鍾山區将在六盤水城區建設一座三線建設博物館。 所謂三線,是指在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于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内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于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甯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區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後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甯、青俗稱爲“大三線”。 三線建設重大戰略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從1963年下半年,國際形勢卻逐漸趨于緊張,戰争氣氛越來越濃。1964年8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讨論三線建設問題,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證。這樣,一場持續了十餘年時間、涉及八個省區(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及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大規模三線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 “三線建設”是指從1964年開始,因國家戰略需要,中央決定在“三線”地區展開規模巨大的建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次重大經濟戰略調整。在曆時17年的大三線建設中,數百萬建設者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國的戰略後方基地。 當年,國家通過火車将一批批重要機械、大型設備和大量的建設者拉進六盤水。共有1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走進這個深山中的城鎮,支援三線建設的各路大軍,離别故土,舉廠、舉家調往仍是不毛之地的六盤水。車路不通,他們舉起長鎬,揮動大錘,開山鑿石,讓公路延伸到了六盤水。沒有鐵路,他們人拉肩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挖土填石,炸山掏洞,讓鐵路通到了苗寨彜鄉。鐵路通車、電廠上馬、煤礦選址、廠房開工、機器轟鳴……在六盤水的土地上,一座被喻爲“火車拉來的城市”在貴州西部的大山深處拔地而起。 國家在20多年時間内完成投資40多億元,調動10多萬産業大軍在市境建成六枝、盤江、水城三個礦務局和水城鋼鐵公司、水城水泥廠、水城發電廠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從而使六盤水這塊邊遠封閉的窮鄉僻壤一躍而起成爲在中國經濟戰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爲主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位于六盤水城區風池園旁。館舍将充分利用始建于1963年的原水城特區老縣委辦公大樓,該地緊臨唐人街,與鍾山大道相鄰,交通便利。該樓氣勢雄偉,長68米、寬26米、高8.6米,爲兩層木質地板;1965年曾作爲三線建設指揮部,1966年彭德懷曾在該樓二樓左邊三號辦公室處理過公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價值。 博物館分有室内場館和室外文化廣場兩個區域,項目占地40.22畝,投資7200萬元。文化廣場包括了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陸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等曆史文物;館内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曆史文獻、圖片等,并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産生活場景。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 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 博物館共分三層,一層爲戰略決策即三線建設的由來,反映三線建設剛開始創業時,建設者在生活生産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創業的精神;二層主要反映貴州三線建設,用展板展示從1964年到1980年三線建設的大事件,展廳内再現三線建設的支柱産業如煤炭、交通建設、鋼鐵、電力、建材等生産場景;三層則主要是展示六盤水的輝煌成果、領導的關懷以及當今六盤水取得的成績等内容。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父子遊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3年8月17日,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产生新兴城市。因“三线建设”工业基础雄厚,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辖市,下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基于此,钟山区将在六盘水城区建设一座三线建设博物馆。 所谓三线,是指在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三线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1963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却逐渐趋于紧张,战争气氛越来越浓。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这样,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及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当年,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三线建设的各路大军,离别故土,举厂、举家调往仍是不毛之地的六盘水。车路不通,他们举起长镐,挥动大锤,开山凿石,让公路延伸到了六盘水。没有铁路,他们人拉肩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挖土填石,炸山掏洞,让铁路通到了苗寨彝乡。铁路通车、电厂上马、煤矿选址、厂房开工、机器轰鸣……在六盘水的土地上,一座被喻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贵州西部的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国家在20多年时间内完成投资40多亿元,调动10多万产业大军在市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起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城区风池园旁。馆舍将充分利用始建于1963年的原水城特区老县委办公大楼,该地紧临唐人街,与钟山大道相邻,交通便利。该楼气势雄伟,长68米、宽26米、高8.6米,为两层木质地板;1965年曾作为三线建设指挥部,1966年彭德怀曾在该楼二楼左边三号办公室处理过公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项目占地40.22亩,投资7200万元。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博物馆共分三层,一层为战略决策即三线建设的由来,反映三线建设刚开始创业时,建设者在生活生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艰苦创业的精神;二层主要反映贵州三线建设,用展板展示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的大事件,展厅内再现三线建设的支柱产业如煤炭、交通建设、钢铁、电力、建材等生产场景;三层则主要是展示六盘水的辉煌成果领导的关怀以及当今六盘水取得的成绩等内容。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善建者行

善建者行 “善”需要耐心与毅力,“建”需要勇气和眼光,然后收获“行”。这恰恰是调研组的这几天日程的生动体现。我是一个社会型的人,每个人都面对着弗罗斯特...[全文阅读]

温情岁月,煮字为念

  一笺红尘小字,抹去藏于心底的忧伤,如水般澄澈的岁月里,文字成了唯一的诉说,唯一的陪伴,折纸为安,煮字为念。一字一句,句句深情,一行一段,段段牵念。    ——题记 ...[全文阅读]

南冥有鱼,北城有雪

  这个城市的雪,我等了两年,就像等一个情深的爱人,等一个迟迟不肯赴约的故人。爱人来了又去,故人聚了又散。    在恬淡无忧的早晨里,雪终于把所有的荒芜都掩埋身...[全文阅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今年夏天,我参加了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风向标”实践队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是下乡活动的第六天。经过这几天的历练,我感触良多。来下乡...[全文阅读]

以文字激扬青春

迎着晨曦,拖着行李,带着充满期待的心,“暖阳”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廉江市石颈镇中心小学的“三下乡”之旅。前往之前,我满怀信心,踌躇满志,申请担任新闻组组长。经过一...[全文阅读]

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一路走来,路过了风风雨雨,沐浴了彩虹之光。不变的是日出日落,善变的是沧桑的岁月。无论红尘深几丈,首先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么你还有...[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224162.html

上一篇:一个“二”人

下一篇:今天d日记

闲逸日记相关文章
更多闲逸日记文章

精选闲逸日记

经典日记分类阅读

闲逸日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