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在女兒的書架上發現一本署名《魯迅與許廣平》的書(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顧名思義本以爲是說魯迅與許廣平之間遺聞轶事的著作,孰知打開一看卻是魯迅與許廣平書信往來的結集。記得此書的書名原來已由魯迅先生在該書的序言裏就定了的,叫作《兩地書》。 說起《兩地書》,不由的憶起年輕時逛舊書店,淘自己喜愛的上世紀30年代作家的著作的往事,而《兩地書》則是我愛好和收集魯迅先生著作的肇始。 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上海,凡是愛好書籍,喜歡買書的上海人,可能很少有不知道素有文化街之稱、書店和售賣文具字畫商鋪林立的福州路的。 當我還是一名青澀的初中生時,經常不吃早餐,将母親給的早餐錢0.12元(可以買到一碗陽春面)私藏下來,積到一定數量,就去福州路上的《上海舊書店)淘舊書。 那時書價很低,通常一本文藝雜志,如《人民文學》、《文藝月報》、《詩刊》等主流期刊,标價僅1毛錢(原價也僅三角錢這樣),小說、戲劇等書籍的價格一般也鮮有超過一元錢的。于是地處福州路中段的《上海舊書店》便成了我和一些愛買舊書的人的淘書天堂。 就在這家舊書店裏,我買到了一些在今天看來很珍貴的書或雜志。如刊載有首次發表毛澤東寫給大詩人臧克家的《關于詩的一封信》的《詩刊》創刊號。這本《詩刊》還是很鮮見的毛邊本,即雜志的側邊随印刷紙張不作切齊裝訂,書頁寬窄不一就裝訂成一本雜志。說實話這種裝幀至今我都沒見過第二本,很有特别天然随意的韻味。此外反右運動前夕,刊載有後來被批判的所謂右派的大毒草作品,例如:《人民文學》刊載的劉賓雁的《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内部消息》、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還有我十分喜歡而在當時很少見的反映大學生解放前夕面臨政治分野、抉擇愛情的中篇小說宗璞的《紅豆》等等思想新鮮文筆優美的作品,我都得以閱讀并收藏。這些作品營造的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氛圍,對思想很是單純的我産生了很大影響。以緻當時還隻是初二學生的我,也在同學間課堂裏就時政問題展開辯論時“大放厥詞”,結果到所謂槍打出頭鳥時,慘遭班級組織的上綱上線的專項大批判,後來幸因年齡太小才沒被打成右派 。但這次教訓卻讓我受益終生,自此開始秉持三緘其口的原則,再也不敢就政治和社會問題“亂說亂動”了。這是後話。 不過剛開始在衆多文學書籍裏,我獨鍾愛上世紀30年代描寫學運、校園生活及年輕學子情感故事的小說。潛移默化中連自己的打扮也效仿起此類書中流行的裝束:一襲藏青色對襟中式外衣,然後一條淺灰色絲質長圍巾,往頸脖一套,将其中一端往腦後一甩,就像青春之歌裏盧嘉川那樣的舉手投足,煞是文質彬彬,氣宇不凡(遺憾的是這樣的裝束我隻照過一次相,且惜已遺失不見。)心裏的感覺真的不要太好 。 至于與魯迅作品結緣,說來其實真的是很偶然的。某日在一堆好像是上世紀中,良友書店出版的紙色已經發黃的舊書中,随手撿了一本叫《兩地書》的書。書名并不起眼,隻是出于一時沒找到可心的書,聊以此書排遣時間而已。孰知翻看幾頁後,即被魯迅先生睿智、簡練、诙諧幽默的文字吸引住了。雖然之前已經在語文課上學過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和散文《滕野先生》。而那時的年輕人好象與現在的年輕人在這一點上倒并無太大不同,就是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很愛讀,原因大抵也同是時代不同的隔閡,加之覺得先生的文章比較晦澀難懂。但我卻因了一貫的喜歡曆史上的掌故,對先生反映他那時社會的作品,特别是揭露、譏諷醜惡現象和論辯的雜文很有興趣。此外也喜歡先生以深厚學問爲基礎的匕首投槍般尖銳的論辯式的文風。這樣我便開始專注的選購魯迅先生的著作,而且也沒有多長時間基本上收集齊了他老人家的書。 我的藏書箱是一隻當時商店裝整箱肥皂用的木板箱,俗稱肥皂箱。不用多長時間,第一隻肥皂箱便書滿爲“患”了,接着便有了第二隻肥皂葙。到我從上海支内到廣西時,帶的行李中主角就是那數隻其貌不揚,裝滿舊書的肥皂箱。 這幾葙舊書,此後跟着我走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直到工作地點穩定下來。那時業餘時間沒有什麽可資消遣的活動,我又不喜歡打牌,于是隻有與我的舊書們爲伴。時光荏苒,它們由舊而被翻破,而我則經曆了青絲變白發,彼此一直堅持着相交不逆的情緣。除了在文革中有一部分據說是封資修的書(如《普希金詩集》《艾青詩集》等)被查出來交了出去,落得個被焚燒的下場。另有部分書被朋友同事借閱忘還給我而散失。現在我在上海舊書店買的舊書已所剩無幾,不起眼的排列在我的書架上。讓我每一目及,便會聯想到上海福州路上的那家舊書店,聯想到當時年輕的我倘佯在舊書海洋中像一隻小蜜蜂吸吮花蜜似的快樂歡暢.....
偶然的在女儿的书架上发现
一本署名《鲁迅与许广平》的书(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顾名思义本以
为是说鲁迅与许广平之间遗闻轶事的著作,孰知
打开一看却是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往来的结集。记得此书的
书名原来已由
鲁迅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就定
了的,叫作《两地书》。
说起《两地书》,不由的忆起年轻时逛
旧书店,淘自己喜爱的上世纪30
年代作家的著作的往事,而《两地书》则是我爱好和收集
鲁迅先生著作的肇始。 上世纪60年代初在
上海,凡是爱好书籍,喜欢买书的上海人,可能很少
有不知道素有
文化街之称、书店和售卖
文具字画商铺林立的福州路的。 当我还是一名青涩的
初中生时,经常不吃
早餐,将母亲
给的早餐钱0.12元(可以买到一碗阳春面)
私藏下来,积到一定数量,就去福州路上的《上海
旧书店)淘旧书。 那时书价很低,通常一本文艺杂志,如《人民
文学》、《文艺月报》、《诗刊》等主流期刊,标价仅1毛钱(原价也仅三角钱这样),
小说、戏剧等书籍的
价格一般也鲜有超过一元钱的。于是地处福州路中段的《上海旧书店》便
成了我和
一些爱买旧书的人的淘书天堂。
就在这家旧书店里,我买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很珍贵的书或杂志。如刊载有首次发表毛泽东写给大
诗人臧克家的《关于诗的
一封信》的《诗刊》创刊号。这本《诗刊》还是很鲜见的毛边本,即杂志的侧边随印刷纸张不作切齐装订,书页宽窄不一就装订成一本杂志。说实话这种装帧至今我都没见过第
二本,很有特别天然
随意的韵味。此外反右
运动前夕,刊载有
后来被批判的所谓右派的大毒草
作品,例如:《人民文学》刊载的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的《
组织部新来的
年轻人》、
还有我十分喜欢而在当时很少见的反映
大学生解放前夕面临政治分野、抉择爱情的中篇小说宗璞的《红豆》等等思想
新鲜文笔优美的作品,我都得以
阅读并
收藏。这些作品营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对思想很是单纯的我
产生了很大
影响。以致当时还只是
初二学生的我,也在
同学间
课堂里就时政
问题展开辩论时“大放厥词”,
结果到所谓枪打出头鸟时,惨遭班级组织的上纲上线的专项大批判,后来幸因
年龄太小才
没被打成右派 。但这次教训却让我受益终生,自此开始秉持三缄其口的原则,再也不敢就政治和
社会问题“乱说乱动”了。
这是后话。 不过刚开始在众多文学书籍里,我独钟
爱上世纪30年代描写学运、校园生活及年轻学子情感故事的小说。潜移默化中连自己的
打扮也效仿起此类书中流行的装束:一袭藏青色对襟中式外衣,
然后一条浅
灰色丝质长围巾,往颈脖一套,将其中一端往脑后一甩,就像青春之歌里卢嘉川那样的举手投足,煞是文质彬彬,气宇不凡(遗憾的是这样的装束我只照过一次相,且惜已遗失
不见。)心里的感觉真的不要太好 。
至于与鲁迅作品结缘,说来其实真的是很偶然的。某日在一堆
好像是上世纪中,良友书店出版的纸色已经发
黄的旧书中,随手捡了一本叫《两地书》的书。书名并不起眼,只是出于一时没
找到可心的书,聊以此书排遣时间而已。孰知翻看几页后,即被
鲁迅先生睿智、简练、诙谐幽默的文字吸引
住了。
虽然之前已经在语文课
上学过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和散文《滕野先生》。而那时的年轻人好象与现
在的年轻人在这一点上倒并无太大不同,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很爱读,原因大抵也同是
时代不同的隔阂,加之觉得先生的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但我却因了一贯的喜欢历史上的掌故,对先生反映他那时社会的作品,特别是揭露、讥讽丑恶
现象和论辩的杂文很有兴趣。此外也喜欢先生以深厚学问为基础的匕首投枪般尖锐的论辩式的文风。这样我便开始专注的
选购鲁迅先生的著作,而且也没有
多长时间基本上收集齐了他
老人家的书。 我的藏书箱是一只当时商店装整箱
肥皂用的木板箱,俗称肥皂箱。不用多
长时间,第一只肥皂箱便书满为“患”了,接着便有了第二只肥皂葙。到我从上海支内到
广西时,带的行李中主角就是那数只其貌不扬,装满旧书的肥皂箱。 这几葙旧书,此后跟着我
走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直到工作
地点稳定下来。那时业余时间没有什么可资消遣的
活动,我又不喜欢
打牌,于是只有与我的旧书们为伴。
时光荏苒,它们由旧而被翻破,而我则经历了青丝
变白发,彼此一直坚持着相交不逆的情缘。
除了在文革中有
一部分
据说是封资修的书(如《普希金诗集》《艾青诗集》等)被查出来交了
出去,落得个被焚烧的下场。另有部分书被朋友
同事借阅忘还给我而散失。现在我在上海旧书店买的旧书已所剩无几,不起眼的排列在我的书架上。让我每一目及,便会联想到上海福州路上的那家旧书店,联想到当时年轻的我倘佯在旧书海洋中像一只小
蜜蜂吸吮花蜜似的快乐欢畅.....
女生感人日志
感人的日志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甚至让我们潸然泪下!以下是女生感人日志,欢迎阅读! 女生感人日志1 非常感人的爱情日志,女生看完之后别哭哦。如果看完日志...[全文阅读]
阳光总在风雨后
暖阳社会实践队下乡已经将近有一个星期了,其分支调研组的工作规划也已接近尾声。这一路的辛酸和心塞,都会因体验而变得意义重大。为了撰写调研论文时能有足够的相关...[全文阅读]
付出才有收获
付出才有收获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可是不付出,何来收获?7月1......[全文阅读]
见与不见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来,秋终究是深了,一些叶子落下了,一些还在枝桠上,正如,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还留在身边。这个世界太多的不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季节的更替与...[全文阅读]
谁的等待,适逢花开
(一) 爱情这个字眼我很陌生,如他们所说那是一种酸酸甜甜的感觉,适合所有情窦初开的女孩。 但那也无非是一句我爱你,两句在一起,三句对不起 那么肤...[全文阅读]
你的笑容使我着迷
2016年7月12日,是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暖阳社会实践队来到廉江市石颈镇中心小学的第四天。廉江温暖的太阳照常升起,正如我们的队名一样“暖阳”,给人温暖的感...[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旧书情结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6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