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_名言名句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2-06-23 15:23:00

分类:名言名句发布者:陌颜
原文賞析: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鎮,飛揚跋扈。淮蔡雄藩聯四郡,千裏公然旅拒。同惡相資,潛傷宰輔,誰敢分明語。媕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裴度。往督全師威令使,擒賊功名歸訴。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明堂坐治,中興高映千古。
拼音解讀
wǎn táng gū xī ,yǒu duō shǎo fāng zhèn ,fēi yáng bá hù 。huái cài xióng fān lián sì jun4 ,qiān lǐ gōng rán lǚ jù 。tóng è xiàng zī ,qián shāng zǎi fǔ ,shuí gǎn fèn míng yǔ 。ān ē qún yì ,gòng yún máo jiē yīng fù 。
yú mù tiān zǐ yīng míng ,bú yí bú èr chù ,dēng yōng péi dù 。wǎng dū quán shī wēi lìng shǐ ,qín zéi gōng míng guī sù 。bàn yè xián méi ,mǎn chéng shēn xuě ,hū yǐ wáng xuán hù 。míng táng zuò zhì ,zhōng xìng gāo yìng qiān gǔ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這首詞是李綱寫的七首詠史詞之一。是寫唐憲宗李純平定淮西藩鎮(方鎮)割據的史實的。唐代自安史之亂開始,各地節度使勢力逐漸強大,擁有自己的政權、兵權、财權,每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俨然獨立王國。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趨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統一。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就是這種割據一方的方鎮之一。

  上片開始三句概寫方鎮之禍。一針見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鎮之所以飛揚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養奸,容忍遷就。唐代節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決定父死子繼,或由節度使的權臣繼立,再由朝廷于事後在形式上加以追認。這種追認也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唐肅宗以後的皇帝大多是這樣。

  下面具體講淮西節度使。“淮蔡雄藩連四郡,千裏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節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連四郡”,指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作亂,與山南東道梁崇義、淄青(今山東)的李納、魏博(今山東聊城)的田悅、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嶽四鎮聯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衆抗拒。當時吳元濟聯合四鎮,地連千裏,氣焰嚣張。

  這些作惡的人互相勾結,狼狽爲奸,甚至“潛傷宰輔”。例如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竟敢派刺客暗殺力主出兵平定方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并刺傷禦史中丞裴度。企圖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們對方鎮的讨伐。“誰敢分明語?”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公開主張讨伐藩鎮呢?“媕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媕(ān)婀,依違兩可,猶豫不決的意思。朝臣們攝于方鎮淫威,在朝廷讨論方鎮問題時,态度暧昧,猶豫不決,都主張“旄節應付”。自唐玄宗時起,朝廷任命節度使,要賜給旌旄、符節,作爲朝廷承認的标志。朝臣們主張朝廷采取遷就态度,承認各地自任的節度使,授給旄節,承認既成事實,隻求息事甯人,敷衍塞責。因此,節度使們更不把朝廷放在眼裏。這就是首句所說的“晚唐姑息”。

  下片贊揚憲宗讨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裴度。”“于穆”,見《詩經·周頌·清廟》:“于穆清廟。”于,歎詞;穆,美好。天子,指唐憲宗。登庸,重用。這幾句是稱贊唐憲宗英明果斷,重用裴度爲相,決定出兵平定淮西,與“旄節應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師威令使”,使李愬領軍,趁雪夜銜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直入蔡州城,生擒吳元濟。“銜枚”,古代秘密行軍令士兵口銜小棒以止聲。

  懸瓠,地名,今河南汝南縣,自古爲兵家必争之地,這裏借指蔡州。從裴度平定淮西來看,方鎮也不是強大得不可戰勝,隻要朝廷肯下決心,态度果斷,是不難平定的。據《宋史·李綱傳》載,宋欽宗曾手書《裴度傳》賜李綱,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綱深爲感概地說:“臣曾不足以望裴度萬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掃除,小人在朝,蠹害難去。”李綱之才,不亞裴度,可惜宋欽宗不是唐憲宗,李綱終無用武之地,隻好寫下這首《念奴嬌》詞以自抒懷抱而已。

  憲宗平定淮西,雖未根本解決唐代的方鎮問題,但打擊了方鎮的氣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綱把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現,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爲是中興事業,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揚政教的殿堂,是對唐憲宗的歌頌。李綱是從正面歌頌唐憲宗,從側面含蓄地批評了宋欽宗,贊揚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這首詞散文化的傾向較重,特别就語言來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議論較多,而藝術形象性似嫌不夠,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相關賞析

  這首詞是李綱寫的七首詠史詞之一。是寫唐憲宗李純平定淮西藩鎮(方鎮)割據的史實的。唐代自安史之亂開始,各地節度使勢力逐漸強大,擁有自己的政權、兵權、财權,每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俨然獨立王國。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趨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統一。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就是這種割據一方的方鎮之一。

  上片開始三句概寫方鎮之禍。一針見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鎮之所以飛揚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養奸,容忍遷就。唐代節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決定父死子繼,或由節度使的權臣繼立,再由朝廷于事後在形式上加以追認。這種追認也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唐肅宗以後的皇帝大多是這樣。

  下面具體講淮西節度使。“淮蔡雄藩連四郡,千裏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節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連四郡”,指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作亂,與山南東道梁崇義、淄青(今山東)的李納、魏博(今山東聊城)的田悅、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嶽四鎮聯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衆抗拒。當時吳元濟聯合四鎮,地連千裏,氣焰嚣張。

  這些作惡的人互相勾結,狼狽爲奸,甚至“潛傷宰輔”。例如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竟敢派刺客暗殺力主出兵平定方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并刺傷禦史中丞裴度。企圖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們對方鎮的讨伐。“誰敢分明語?”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公開主張讨伐藩鎮呢?“媕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媕(ān)婀,依違兩可,猶豫不決的意思。朝臣們攝于方鎮淫威,在朝廷讨論方鎮問題時,态度暧昧,猶豫不決,都主張“旄節應付”。自唐玄宗時起,朝廷任命節度使,要賜給旌旄、符節,作爲朝廷承認的标志。朝臣們主張朝廷采取遷就态度,承認各地自任的節度使,授給旄節,承認既成事實,隻求息事甯人,敷衍塞責。因此,節度使們更不把朝廷放在眼裏。這就是首句所說的“晚唐姑息”。

  下片贊揚憲宗讨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裴度。”“于穆”,見《詩經·周頌·清廟》:“于穆清廟。”于,歎詞;穆,美好。天子,指唐憲宗。登庸,重用。這幾句是稱贊唐憲宗英明果斷,重用裴度爲相,決定出兵平定淮西,與“旄節應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師威令使”,使李愬領軍,趁雪夜銜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直入蔡州城,生擒吳元濟。“銜枚”,古代秘密行軍令士兵口銜小棒以止聲。

  懸瓠,地名,今河南汝南縣,自古爲兵家必争之地,這裏借指蔡州。從裴度平定淮西來看,方鎮也不是強大得不可戰勝,隻要朝廷肯下決心,态度果斷,是不難平定的。據《宋史·李綱傳》載,宋欽宗曾手書《裴度傳》賜李綱,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綱深爲感概地說:“臣曾不足以望裴度萬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掃除,小人在朝,蠹害難去。”李綱之才,不亞裴度,可惜宋欽宗不是唐憲宗,李綱終無用武之地,隻好寫下這首《念奴嬌》詞以自抒懷抱而已。

  憲宗平定淮西,雖未根本解決唐代的方鎮問題,但打擊了方鎮的氣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綱把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現,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爲是中興事業,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揚政教的殿堂,是對唐憲宗的歌頌。李綱是從正面歌頌唐憲宗,從側面含蓄地批評了宋欽宗,贊揚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這首詞散文化的傾向較重,特别就語言來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議論較多,而藝術形象性似嫌不夠,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作者介紹

念奴嬌原文翻譯及賞析

李綱(1083~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江蘇無錫人,祖籍邵武(今屬福建),自祖父一輩起遷居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因無錫有河,名曰梁溪,故號稱梁溪先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曆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爲相,曾力圖革新内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複起用爲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後抑郁而死。宋代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代表作爲《六幺令》、《水調歌頭》([一]、[三]、[六])、《水龍吟》(三)、《永遇樂》、《江城子》([二]、[七])、《念奴嬌》([一]、[三])、《雨霖鈴》、《喜遷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煙水雲歌月以及玉樹疏鍾古寺高樓等背景映襯詞人“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之感古傷今之情懷和“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之堅韌不拔之操守,讀來令人肅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等等。

政和二年(1112)李綱進士及第。五年,李綱任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不久即因議論朝政過失,被罷去谏官職事。宣和元年(1119),李綱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憂外患問題,被宋徽宗趙佶認爲議論不合時宜,谪監南劍州沙縣稅務。宣和七年七月,李綱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兩路攻宋,完顔宗望(斡離不)所率東路軍直逼宋都開封。

在宋廷一派慌亂情況下,李綱向宋徽宗提出了傳位給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的建議。趙桓(宋欽宗)即位後,升李綱爲尚書右丞,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開封的防禦。他率領開封軍民及時完成防禦部署,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金帥完顔宗望見開封難以強攻,轉而施行誘降之計,宋廷彌漫了屈辱投降的氣氛。李綱因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被宋欽宗罷官。由于開封軍民憤怒示威,迫使宋欽宗收回成命,李綱才又被起用。完顔宗望因無力攻破開封,在宋廷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遂于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開封守衛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金兵撤離之後,李綱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強令李綱出任河東、河北宣撫使,驅趕他出朝。李綱就任後,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制軍隊之權。李綱被迫于九月辭職,旋又被加上“專主戰議,喪師費财”的罪名,先責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慶奉節白帝城)。

李綱被貶不久,金兵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爲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但已無濟于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北宋已經滅亡。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爲利用李綱的聲望,起用他爲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相)。其時,李綱正在赴開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趕到南京,竭盡思慮,爲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并同高宗周圍的汪伯彥、黃潛善等投降派展開尖銳鬥争。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嚴懲張邦昌及其他爲金兵效勞的宋朝官員,以勵上節。爲加強抗金鬥争的力量,他推薦堅決抗戰的老臣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去開封整修防禦設施;又力主設置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鬥争,并推薦張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撫使、河東經制副使。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布了新軍制二十一條,着手整頓軍政,并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縱深防禦。

李綱整頓軍政的設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撐局面,尚能爲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張堅決抗金及反對投降活動,卻爲宋高宗及汪伯彥、黃潛善所不容。因此,他們又設法驅逐李綱。首先,調李綱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另委黃潛善接任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牽制李綱。接着,又罷免張所、傅亮,撤銷河北招撫司及河東經制司,蓄意破壞李綱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綱辭職。李綱任宰相僅七十五天,就被驅逐出朝,不久貶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繼又流放到海南島的萬安軍(今廣東儋縣東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獲自由。

建炎四年,李綱回到邵武居住。此後,于紹興二年(1132)二月至紹興三年,任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知潭州(後改湖南安撫使),又于紹興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雖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關心國事,一再上疏陳述政見,繼續反對屈辱投降,支持嶽飛抗金鬥争。紹興十年正月卒。卒贈少師,谥忠定。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遺文由其諸子編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其中《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建炎時政記》等,系李綱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時的親身經曆和親見親聞的記錄,是研究這段曆史的寶貴資料。

以上就是念奴嬌原文翻譯及賞析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拼音解读
wǎn táng gū xī ,yǒu duō shǎo fāng zhèn ,fēi yáng bá hù 。huái cài xióng fān lián sì jun4 ,qiān lǐ gōng rán lǚ jù 。tóng è xiàng zī ,qián shāng zǎi fǔ ,shuí gǎn fèn míng yǔ 。ān ē qún yì ,gòng yún máo jiē yīng fù 。
yú mù tiān zǐ yīng míng ,bú yí bú èr chù ,dēng yōng péi dù 。wǎng dū quán shī wēi lìng shǐ ,qín zéi gōng míng guī sù 。bàn yè xián méi ,mǎn chéng shēn xuě ,hū yǐ wáng xuán hù 。míng táng zuò zhì ,zhōng xìng gāo yìng qiān g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相关赏析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作者介绍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纲(1083~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因无锡有河,名曰梁溪,故号称梁溪先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等。

政和二年(1112)李纲进士及第。五年,李纲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宣和元年(1119),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

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他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其时,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贬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继又流放到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获自由。

建炎四年,李纲回到邵武居住。此后,于绍兴二年(1132)二月至绍兴三年,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绍兴十年正月卒。卒赠少师,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以上就是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原文赏析: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14616.html

上一篇: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精选名言名句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名言名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