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地方性即地方特色不仅涵盖了地方内部所有人文与自然的整体,具有
文化生态内容,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性和
动态性。研究一个地方的地方性,
除了考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其次就
是要分析地方的历史空间文化脉络,从历史寻找地方文化,从空间寻找环境背景。
古
码头作为一类特殊的
旅游资源客体,在现代旅游开发中仍然
处于一种被遮蔽和忽视的状态。在
全球化旅游中,文化符号被批量
复制以吸引游客,
然而古码头却凭借其
强烈的时空属性而具有了一定的不可复制的地方性。西津渡古码头是古码头
类型中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例子,笔者
通过查阅西津渡相关史料文献,如《读史方舆纪要》、《嘉定镇江志》、《镇江
交通史》、《嘉庆丹徒县志》、《光绪丹徒县志》、《中国租界史》与《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运用史料文献分析的
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其中有关西津渡的时空演变
规律进行
总结归纳,从而有利于挖掘并再现西津渡所现存和遗失的地方性。
古渡口据今6500多年前代表新石器
时代菘泽文化和商周熟文化遗址遗迹的挖掘,粗略地向我们
展现了那时在西津渡一带定居的场景。在商末周初,宁镇
地区与北方中原文化的交流就是通
过长江渡运的方式来实现的,那时就有了南来北往的摆渡船只,当时人们倚靠摆渡来转物交流、打鱼狩猎,只是停留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春秋战国
时期,西津渡作为军用码头己见于历史文献记载,据今有2500多
年的历史。西津渡所处的地理背景—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镇江”这一名字也含有镇守长江的意思。
很多史料中都一记载了镇江险峻的地理形势,如《读史方舆纪要》中的《江防考》曾这样描述镇江:“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因其山势险峻且拥有气概之雄,三面连岗北横长江,军事上可攻可守的有利地势使其成为军事重镇和江防要地,也是六朝首都
南京的重要
屏蔽,而西津渡则就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运输战略据点。
玉山大码头是西津渡当时
唯一且重要的渡口,除了用于基本的
人类经济商业
活动外,其军事运输与防御的
功能更为
突出,《润州类集》中说“水绕
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的吴楚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孙恩蒜山败刘裕等历史故事,凸显出当时这一码头作为军用的重要性,当时作为军用的码头主要是为了运输军队、货物等,因此相应的配备了官设
管理机构,如监渡官、驻军的设立,使得西津渡码头功能日趋
复杂。《嘉定镇江志》中载有“蒜山无峰,岭北临江”,当年的蒜山仅是
一座临江绝壁的荒芜山,为了军事之用而破山立
栈道用于运输军队,而这一栈道是古街的发端。
这一时期只是古码头的孕育期,作为点状分布的渡口设施,大码头实体只是古码头
产生的源点,还没有形成古码头完整的轴线和空间布局。《方舆胜览》中云“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由于此时镇江沿江的山石
质地比较坚硬,
不易受到江水冲刷而坍塌或者是淤积泥沙,且江宽水深,此时镇
江西津渡与对
面的瓜洲古渡相距六十余里,江面宽阔而天险,西津渡是南来北往的重要渡口。
商贸重镇西津渡古渡口从唐朝开始
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
使用功能都逐渐完善
起来。从空间布局上看,这一时期的西津渡已经由原先的渡口码头实体,逐渐发展成为小范围
面积内的交通节点。《康熙镇江府志》中描述那时早期布局的轴线
方向“沿云台山原银山北侧,绕过玉山后而再向西转折,并沿着云台山西壁经牌湾向西
南方向延伸,而在其后其轴线方向有了向西偏北的趋势,并且倚靠在玉山的南侧”。古街则是沿着这一岸线而呈东西走向的,玉山大码头是古街的
终点。
这一时期空间格局的
变化主要是受长江主泓道不
稳定的
影响。江流与潮汐的引力造成一侧崩塌而另一侧则为泥沙淤积。坍塌与淤积夹击,岸线向外延伸。而此时镇江所处长江主泓道向南摆,江水的冲刷造成镇江西津渡渡口成为一个深水良港,而对面的瓜洲则因不断的淤涨而最终与江岸相连。《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初江面阔四十里,其后沙壅为瓜洲,开元中江面阔二十五里,宋时洲渚益广,绍兴中江面犹阔十八里。”这一时期两渡之间的
距离由原有的六十余里
缩小为二十五余里。除空间布局变化外,港口功能也有了巨
大的转变。军事功能渐弱,商贸功能增强,除运
送货物,渡客也成为了一项主要的功能,客货开始分离,宋时发展为官渡,呈现
出了一派繁荣,万艘粮船,来来往往,经常出入镇江的港埠。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大原因在于京杭大运河的开辟,使得镇江成为粮食运输的重要中转站,大运河的
开通不仅方便了
国家漕粮的运输,同时也促
进了其他货物的贸易与流通。第二个原因是水陆兼行
互补的作用促使西津渡成为重要的渡口。据考证,唐朝时期陆上交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形成六大干线,其中一条干线的走向与通航
河流大致相近,《镇江交通史》记载了“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西津渡则是通往东南地区需要跨越长江时必经的渡口之一。
总之,西津渡在这一时期己经形成完备的商贸重镇形态。渡口区不断扩张与丰满,原先的栈道经过不断的扩建而成一条商业街,两旁也先后建
起了为商旅服务的客栈、仓储、商业
店铺等。据史载,这一时期的店铺多为工商合一形式,前店后场,楼下
开店,楼上住宿。从《嘉定镇江志》中“《李德裕传》有蒜山渡”,明代《京口三山志》记有“玉山寺,其下为京江迎公馆”等中看出,监渡、递铺、驿站、浮亭等这些官设机构在不断的增加与完善。与此同时,因渡口而兴起的宗教设施也相继产生,宋代的
龙王庙、铁柱宫、天妃庙等
道教宫观沿街而立,元代的超岸寺、五十三坡、观音洞、过街石塔等星罗棋布,使得整个渡口充满了宗教文化的气息。宗教设施不仅服务当地居民,也对渡江人和舟揖者起到了精神慰藉作用。
通商开埠根据考古所挖掘的码头平台遗迹,自唐起,西津渡渡口轮廓逐渐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这与长江主泓道
移动而造成泥沙淤积有关。从《嘉庆丹徒县志》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此一时期的岸线相比于前面一二期又向外张,此时小码头设于大码头的东面,与玉山大码头一起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两个码头。周镐《京江二十四景》画作中的《西津晓渡》与《江上救生》古图向我们描述了当时
大小码头的情景,从古图中可以
看到此时大小码头因河床淤积已修筑长长的栈桥,从而便于进入深水泊位区。《京口救生会叙》记“救涉江复舟者”,《记镇江义渡船》中“南人使船如使马,红船送我过金山”,可以看出随之而建的京口救生会和镇江义渡局,为西津渡口增加了新的功能,丰富滩渡文化。这两个官设机构
分别设立在西津渡街和小码头街上,临街而立。清末泥沙淤积使得小码头街下新陆地的出现,由此西津渡进入到了另一个时代。
《西津晓渡》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为西津渡带来了
畸形的繁荣。
英国人在此划定租界范围,北至江边,西至小码头,把西津渡因泥沙淤涨形成的新陆地也划为租界地,在此设行立栈,云台山上
建立了英国
领事馆,山下为商栈基址。据《中国租界史》中统计记载,“那时在此设立的外国洋行
多大30多家,海关记载的1891年洋人
进口数量多达400名左右,1896年人数更多。”租界内洋楼栉比,各大洋行林立,纸醉金迷,成为
上海滩一样的销金窟。英租界的范围向东
直达镇屏山下,向南则一直通达到伯先路,整体朝东南方向发展。再加上民族资本家在这里的
投资,商业会馆
娱乐场所的建立使得西津渡的繁荣达到顶峰。
清末民初西津渡地理划分图这一时期因公路和铁路的修筑使得空间格局产
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便利英人的往来,他们在租界内小码头北侧泥沙淤积的空地上修建了一条长江路,并且还在玉山大码头的西侧建造了一条北达岸边,南至云台山、宝盖山的铁路。交通的修建更加刺激了西津渡经济的发展。铁路和马路的开通使得小码头街甚是繁荣,
一些有钱人看中这里的寸土寸金,纷纷在这里置地建房,因而在原有小码头街的基础上形
成了十多条里弄,这种里弄式住宅使小码头街不仅具有商业性质,更成为了商业住宅一体的
街道。
镇江通商口岸这一身份使得西津渡朝着近代港口发展,码头设施也从服务于木质帆船,演变为可以停泊轮船。大小京口码头由于淤积而被堰塞,英国殖民者在沿江西津渡以东,建造了多座趸船码头以运洋货。自此,沿江码头呈现出由运河入江口向西迁移至西津渡附近的分布态势。
历史文化街区镇江成为省会这一历史地位的变更是西津渡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省会城市的确立造就了镇江空间格局的大发展:航运运河的落没使得马路的兴起,一方面是原京杭大运河大京口因泥沙的堰塞而被填平为马路,也即现
在的中华路段,另一方面是西津渡江岸泥沙的淤积导致码头的功用
消失,原英人铸造的江边铁路也因此失去了
优势,加之省
政府在镇江老城区的
成立,造成了镇江整个经济中心由西津渡朝老城区发展,空间格局呈现网络状,西津渡由此走向衰落。
西津渡长江北移图一直到20世纪末期,西津渡都是处于镇江经济比较衰落的地区,街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老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
马桶的生活,属于镇江的贫民窟,居民改造愿望迫切强烈。在政府的主导以及文化遗产
急救的呼吁下,镇江市政府决定对西津渡进行重新
定位、规划与改造。在明确分
区分类的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总体保护目标,形成街区保护的目标
系统,健全功能,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
质量。同时,不仅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西津渡的历史文脉真正得到存续和延伸。
2003年镇江成立了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
责任公司,致力于对西津渡的文史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前期规划的工作。经过
几年的努力,完成了一期工程小码头街传统商贸街的
开放,二期老码头文化园的
开园,并逐渐开放了观音洞、铁柱宫、救生会、英国领事馆、小码头遗址的参观
游览,且正在努力完成伯先路的
恢复改造,玉山大码头的挖掘与重塑,以及几大片区的建设,总体
来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现空间格局规划为“一轴三山六路”,“一轴”是指从超岸寺玉山大码头起,沿小码头街直到中山北路口长达1800m的轴线,加上云台山、蒜山和玉山“三山耸立”以及和平路、长江路、迎江路、伯先路、京畿路和中山北路的“六路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为60万平方米。
综上所述,西津渡古码头总共经历了古渡口、商贸重镇、通商开埠以及历史文化街区这4个发展
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长江北移,经济东进态势。也即伴随着长江北移这一自然作用力,导致了码头
位置不断朝北前移的变化,空间格局以及功能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
特征,历史景观随时代的变化自西向东层层叠进,由此可知西津渡古码头的地方性也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镇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码头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主城区由西往东南发展,而这一发展规律正好恰似西津渡内部格局的演化。
雨后新晴
日角初露,薄雾渐去,昨夜风雨飒叶。倚楼听,枝打声。;窗儿明,有鸟声,声声沁人意。意在此,心在彼,不曾相宜,却总相宜。尽在雨后新晴里。...[全文阅读]
咏鄱阳湖
李文旺1990年桂林山水万人睹,娉婷西湖更楚楚,君若江西走一回,留恋鄱湖忘西湖。...[全文阅读]
党旗颂
七月的朝霞,染红东边的天际;七月的彩虹,连起远方的天地;七月的党旗,颜色格外的艳丽;七月的党旗,飘扬了九十三年,七月的党旗,举手向你敬个礼!党旗啊,党旗!你是团...[全文阅读]
赞美春天
赞美春天赞美春天春天的花儿,娇艳美丽。春天的气息,沁人心脾。春天的大地,生气勃勃。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啊!我爱和煦的春风;我爱牛毛似的春雨;我爱春天的芬芳;我...[全文阅读]
描写夏天的现代诗10首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雨如万条银丝从天...[全文阅读]
古塔
斜杵在黄土高原的皱纹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你的本质都是一疙瘩黄土以巍然拔节的姿势以跂足瞭望的神情横空出世 像一柱冲天的土漏斗像一棵根深柢固的大树像一位顶天...[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