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5 07:05:48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較難确定,清吳淇認爲可能作于齊粱替革之際,但缺少确鑿有力的證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鴻雁來。”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飛舉,振翅往北,準備還回故鄉。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點題。“白水”,極清澈之水。此二句點化劉桢《雜詩》“方塘含白水,中有凫與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過是雁之逆旅,雁隻是逆旅之過客而已,爲結句“還故鄉”鋪墊。“逥翔”,回旋盤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當春水滿池,從北方來此過冬的群雁就要起飛盤舞,年年如此,無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時間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覓食貌,宋玉《九辯》:“凫雁皆唼夫梁藻,風愈飄翔而高舉。”“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牽弱藻”,湖雁覓食水流,以至牽動柔弱的藻類,真是刻畫得至細至微。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雲:“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季秋北雁南飛,爲的是避朔風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當他們振翮準備北飛之時,仿佛還感到毛羽上仍殘留着舊年的餘霜;也正是這餘霜,觸動了旅雁的鄉思之情,因爲這餘霜畢竟是北方帶來的呀!“餘霜”一語,頗爲曲妙!“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閑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輕浪晃動。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單雁浮行追逐遠光中的俦侶。“動”,群雁爲輕浪所動,寫出悠悠然之狀;“逐”,單雁主動追逐,帶有一種頑皮勁兒。這兩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筆”(《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兩句湖面,“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兩句湖空,層次極分明,具有明顯的立體感。譚元春說:“‘群浮’、‘單泛’、‘懸飛’、‘亂起’,盡湖雁多寡、上下、遲疾、斜整之狀,可作一湖雁圖”(《古詩歸》卷十三)。結二句“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篇末點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搖漾”,李善注:“飛貌”。群雁刷羽同飛,以期一舉北返故鄉。照應開頭所言“旅雁”。
我國古代詠物詩源遠流長,何焯說:“園葵(按:即漢樂府《長歌行》,首句爲“青青園中葵”)、湖雁(即此詩),詠物之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七)。就時間而言,早于沈約的文人詠物詩有的是,何推此詩爲祖,當于成就而言。詠物詩或有寄托,或無寄托,或雖有寄托但幽隐難明。王褒《詠雁》雲:“河長猶可涉,河闊故難飛。霜多聲轉急,風疏行屢稀。園池若可至,不複怯虞機。”抒寫其流落北方、盼望南歸之情甚明。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認爲此詩有寄托,他說,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蓋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詠雁。首句滿塘隻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謂齊梁之間諸人未知所擇:有從梁而得祿者,如‘唼流’句;有不從而中傷者,如‘斂翮’句;有黨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無與者,如‘單泛’句”;結二句則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這樣的分析不能說沒有絲毫道理,但總感難于圓通,或使人終有“隔一層”之憾。《古詩歸》锺、譚着眼于該詩的體物方面,較有見地。這首詩的精妙處,在于詩人用輕靈之筆,寫出湖中許許多多雁,湖面、湖空,參參差差,錯錯落落,唼、牽、斂、帶、浮、動、泛、逐、懸、亂、起、刷、搖漾、舉、還,各種各樣的動作,諸多的神态,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缭亂,而寫來似一點也不費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畫精細而不流于纖弱,“詠物之祖”,或可當之。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較難确定,清吳淇認爲可能作于齊粱替革之際,但缺少确鑿有力的證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鴻雁來。”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飛舉,振翅往北,準備還回故鄉。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點題。“白水”,極清澈之水。此二句點化劉桢《雜詩》“方塘含白水,中有凫與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過是雁之逆旅,雁隻是逆旅之過客而已,爲結句“還故鄉”鋪墊。“逥翔”,回旋盤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當春水滿池,從北方來此過冬的群雁就要起飛盤舞,年年如此,無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時間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覓食貌,宋玉《九辯》:“凫雁皆唼夫梁藻,風愈飄翔而高舉。”“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牽弱藻”,湖雁覓食水流,以至牽動柔弱的藻類,真是刻畫得至細至微。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雲:“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季秋北雁南飛,爲的是避朔風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當他們振翮準備北飛之時,仿佛還感到毛羽上仍殘留着舊年的餘霜;也正是這餘霜,觸動了旅雁的鄉思之情,因爲這餘霜畢竟是北方帶來的呀!“餘霜”一語,頗爲曲妙!“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閑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輕浪晃動。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單雁浮行追逐遠光中的俦侶。“動”,群雁爲輕浪所動,寫出悠悠然之狀;“逐”,單雁主動追逐,帶有一種頑皮勁兒。這兩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筆”(《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兩句湖面,“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兩句湖空,層次極分明,具有明顯的立體感。譚元春說:“‘群浮’、‘單泛’、‘懸飛’、‘亂起’,盡湖雁多寡、上下、遲疾、斜整之狀,可作一湖雁圖”(《古詩歸》卷十三)。結二句“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篇末點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搖漾”,李善注:“飛貌”。群雁刷羽同飛,以期一舉北返故鄉。照應開頭所言“旅雁”。
我國古代詠物詩源遠流長,何焯說:“園葵(按:即漢樂府《長歌行》,首句爲“青青園中葵”)、湖雁(即此詩),詠物之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七)。就時間而言,早于沈約的文人詠物詩有的是,何推此詩爲祖,當于成就而言。詠物詩或有寄托,或無寄托,或雖有寄托但幽隐難明。王褒《詠雁》雲:“河長猶可涉,河闊故難飛。霜多聲轉急,風疏行屢稀。園池若可至,不複怯虞機。”抒寫其流落北方、盼望南歸之情甚明。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認爲此詩有寄托,他說,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蓋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詠雁。首句滿塘隻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謂齊梁之間諸人未知所擇:有從梁而得祿者,如‘唼流’句;有不從而中傷者,如‘斂翮’句;有黨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無與者,如‘單泛’句”;結二句則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這樣的分析不能說沒有絲毫道理,但總感難于圓通,或使人終有“隔一層”之憾。《古詩歸》锺、譚着眼于該詩的體物方面,較有見地。這首詩的精妙處,在于詩人用輕靈之筆,寫出湖中許許多多雁,湖面、湖空,參參差差,錯錯落落,唼、牽、斂、帶、浮、動、泛、逐、懸、亂、起、刷、搖漾、舉、還,各種各樣的動作,諸多的神态,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缭亂,而寫來似一點也不費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畫精細而不流于纖弱,“詠物之祖”,或可當之。
以上就是刷羽同搖漾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点题。“白水”,极清澈之水。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摇漾”,李善注:“飞貌”。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点题。“白水”,极清澈之水。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摇漾”,李善注:“飞貌”。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以上就是刷羽同摇漾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刷羽同摇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