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7 16:41:54
出自宋代惠洪的《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絲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難度。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人何處?【譯文及注釋】
①取次:即次第也。【賞析】
詞家有主張“詞不宜和韻”的,因爲詞句參差,音律很嚴,難以使抒寫的情思與限定的聲韻吻合無間。但樂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韻者,雖和猶如自作”,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頗爲著名。
先是賀方回寫了一首《青玉案》,以詞中之句改調名爲《橫塘路》,其結語“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傳誦一時,交相贊譽。黃庭堅與賀交好,賦詩《寄賀方回》:“解作江南斷腸句,隻今唯有賀方回。”公元1103年(崇甯二年),黃爲趙挺之、陳舉所構陷,貶谪宜州(今廣西宜山)。其兄黃大臨,知其喜愛賀詞,便依賀韻寫了一首《青玉案》送别。翌年庭堅至宜州後,又依賀韻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時曾爲縣小吏,因庭堅喜其聰慧,教他讀書,後來才成爲海内名僧的。庭堅流放過湘江時,惠洪曾入舟陪送,時達一月,足見交情深笃。爲了與庭堅兄弟唱和,也依賀韻寫了一首《青玉案》。三首俱步賀詞原韻,成爲詞林佳話。
惠洪這首和作從長亭慘别到旅舍苦思,外景内情,相反相成;憶想、現實,交織其間,突出離愁之既深且苦。
上片表現别時情景。長亭折柳,從此遠别,牽動愁腸,是以生恨。故落筆先寫出這揪人心肺的一幕:長亭别恨。“綠槐煙柳”,乃三春美景,與餞行送别的“長亭路”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反差,實即以樂景襯哀情,使人倍覺黯然魂銷。“取次”,随便,這裏有草率之意。試想離人黃庭堅已是遭貶流放的罪臣,奉诏即行,焉敢滞留,其匆匆成行、草草送别之倉惶情狀,實亦不難想象。著一“恨”字,實含無限傷感。進而表現離别之際的思緒。試想離人此去宜州,“千峰萬嶂”、“遠山修水(黃大臨和詞之句),年近花甲而遭此坎坷,能不憂讒畏謗,思親懷舊,愁懷慘怛,孤寂難堪?能不倍感時間漫長,痛苦的日子難以打發?”“日永如年愁難度”,雖是賦體直陳的本色之語,确也令人直覺腸回九轉,凄惋欲絕。再進而表現離人上路之後的情景。試想離人雖然踏上流放之路,怎能割舍親友!因此立馬據鞍,頻頻回首。隻是卻被暮雲遮斷了視線,連開封那樣的高城都望不見,怎能望見站立在高城上送行的親友!詞中雖隻刻畫離人踟蹰不前的索寞身影,但其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涼心境卻已生動如見。庭堅和詞中曾自述感受:“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取景與此不同,意境卻極其近似,果然是彼唱此和,“心有靈犀一點通”。
下片描述旅舍離愁。換頭直承而下,從傍晚到天曉,集中表現這乍嘗别離滋味的第一夜的凄悲境況。孤鞍遠去,投宿時天已傍晚。可旅舍怎能和家相比,試想離人此際觸處所及,無一習慣,怎能不默默回想和親人話别的那幕情景,其所以默默存想,暗暗思憶,既是重視深情、珍藏心底的慰藉,也是被迫分離、難以言宣的苦痛。“千萬句”,造語平淡,卻可啓發聯想,既能想見親人反複再三、不厭其煩的關切情态,更能想見親人既溫存體貼又焦急擔憂的寸寸柔腸。單純寫苦,不見其苦;憶樂思苦,其苦倍增;從離人唯一的慰藉反映出離人無窮的苦悲,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機杼如出一轍。于是以高度概括的筆力形象生動地表現離人這一夜的孤苦凄涼:薄單單的被蓋,孤零零的枕頭,靜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煩的潇潇雨聲,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僅此現實苦況,已是令人不勝凄怆。再借“夢回”之際,引起對比,強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諸夢寐;試想離人思緒,不難想象夢中之景。于是夢裏家庭的溫馨歡樂與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頓覺滿紙生愁,其哀至極。這樣以虛襯實,确能以少勝多,藝術内蘊更爲豐富,審美佳趣因而倍增。
惠洪言情,之所以真摯貼切、哀婉動人,首先是善于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準确體察離人的心境,因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夠委曲盡緻地代抒離人的愁思,不愧爲黃庭堅的忘年知己。加以善于捕捉初感,選材多是新離乍别的典型情景,能夠造成創深痛巨、記憶猶新的強烈印象。并且又善于利用藝術空白,以虛見實,苦樂相形,容易調動人生的共同體驗,激起情感的共鳴,因而大大增強了審美情趣。
出自宋代惠洪的《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译文及注释】
①取次:即次第也。【赏析】
词家有主张“词不宜和韵”的,因为词句参差,音律很严,难以使抒写的情思与限定的声韵吻合无间。但乐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韵者,虽和犹如自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颇为著名。
先是贺方回写了一首《青玉案》,以词中之句改调名为《横塘路》,其结语“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传诵一时,交相赞誉。黄庭坚与贺交好,赋诗《寄贺方回》:“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黄为赵挺之、陈举所构陷,贬谪宜州(今广西宜山)。其兄黄大临,知其喜爱贺词,便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送别。翌年庭坚至宜州后,又依贺韵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时曾为县小吏,因庭坚喜其聪慧,教他读书,后来才成为海内名僧的。庭坚流放过湘江时,惠洪曾入舟陪送,时达一月,足见交情深笃。为了与庭坚兄弟唱和,也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三首俱步贺词原韵,成为词林佳话。
惠洪这首和作从长亭惨别到旅舍苦思,外景内情,相反相成;忆想、现实,交织其间,突出离愁之既深且苦。
上片表现别时情景。长亭折柳,从此远别,牵动愁肠,是以生恨。故落笔先写出这揪人心肺的一幕:长亭别恨。“绿槐烟柳”,乃三春美景,与饯行送别的“长亭路”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实即以乐景衬哀情,使人倍觉黯然魂销。“取次”,随便,这里有草率之意。试想离人黄庭坚已是遭贬流放的罪臣,奉诏即行,焉敢滞留,其匆匆成行、草草送别之仓惶情状,实亦不难想象。著一“恨”字,实含无限伤感。进而表现离别之际的思绪。试想离人此去宜州,“千峰万嶂”、“远山修水(黄大临和词之句),年近花甲而遭此坎坷,能不忧谗畏谤,思亲怀旧,愁怀惨怛,孤寂难堪?能不倍感时间漫长,痛苦的日子难以打发?”“日永如年愁难度”,虽是赋体直陈的本色之语,确也令人直觉肠回九转,凄惋欲绝。再进而表现离人上路之后的情景。试想离人虽然踏上流放之路,怎能割舍亲友!因此立马据鞍,频频回首。只是却被暮云遮断了视线,连开封那样的高城都望不见,怎能望见站立在高城上送行的亲友!词中虽只刻画离人踟蹰不前的索寞身影,但其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凉心境却已生动如见。庭坚和词中曾自述感受:“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取景与此不同,意境却极其近似,果然是彼唱此和,“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片描述旅舍离愁。换头直承而下,从傍晚到天晓,集中表现这乍尝别离滋味的第一夜的凄悲境况。孤鞍远去,投宿时天已傍晚。可旅舍怎能和家相比,试想离人此际触处所及,无一习惯,怎能不默默回想和亲人话别的那幕情景,其所以默默存想,暗暗思忆,既是重视深情、珍藏心底的慰藉,也是被迫分离、难以言宣的苦痛。“千万句”,造语平淡,却可启发联想,既能想见亲人反复再三、不厌其烦的关切情态,更能想见亲人既温存体贴又焦急担忧的寸寸柔肠。单纯写苦,不见其苦;忆乐思苦,其苦倍增;从离人唯一的慰藉反映出离人无穷的苦悲,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机杼如出一辙。于是以高度概括的笔力形象生动地表现离人这一夜的孤苦凄凉:薄单单的被盖,孤零零的枕头,静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烦的潇潇雨声,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仅此现实苦况,已是令人不胜凄怆。再借“梦回”之际,引起对比,强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诸梦寐;试想离人思绪,不难想象梦中之景。于是梦里家庭的温馨欢乐与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顿觉满纸生愁,其哀至极。这样以虚衬实,确能以少胜多,艺术内蕴更为丰富,审美佳趣因而倍增。
惠洪言情,之所以真挚贴切、哀婉动人,首先是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准确体察离人的心境,因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够委曲尽致地代抒离人的愁思,不愧为黄庭坚的忘年知己。加以善于捕捉初感,选材多是新离乍别的典型情景,能够造成创深痛巨、记忆犹新的强烈印象。并且又善于利用艺术空白,以虚见实,苦乐相形,容易调动人生的共同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因而大大增强了审美情趣。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上一篇: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下一篇: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