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_名言名句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发布时间:2021-10-19 09:10:59

分类:名言名句发布者:陌颜

出自宋代蘇轼的《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缑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缑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箫,擺一擺手告别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着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别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釋
①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②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喬。
③雲渺(miǎo):高遠貌。
④癡(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織女。在這裏不僅限于指牛郎織女,而是代指癡迷于俗世的芸芸衆生。
⑤鳳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
⑥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⑦槎(chá):竹筏。
⑧銀河:天河。
⑨尚(shàng):還。
⑩前緣:前世的因緣。

【賞析】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是爲送别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詞上片,也緊切七夕下筆,但用的卻是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據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于山上見柏良,對他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蘇轼此詞上片,借這則神話故事,稱頌一種超塵拔俗、不爲柔情羁縻的飄逸曠放襟懷,以開解友人的離思别苦。發端三句,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缥缈雲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一揚一抑,獨出機杼,頓成翻案之筆。缑山,在河南偃師縣。缑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爲他在缑山仙去,故雲。“鳳箫”兩句,承“不學”句而來,牛女渡河,兩情缱绻,勢難割舍;仙子吹箫月下,舉手告别家人,飄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後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癡牛呆女”。

  下片寫自己與友人的聚合與分離,仿佛前緣已定,事有必然。據東坡《記遊松江》(《東坡志林》卷一)說:“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餘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蘇轼于熙甯七年九月從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與同時奉召還汴京的杭州知州楊元素同舟至湖州訪李公擇,陳令舉、張子野同行,并與劉孝叔會于湖州府園之碧瀾堂,稱爲“六客之會”,席上張子野作《定風波令》,即“六客詞”,會後同泛舟遊吳松江,至吳江垂虹亭暢飲高歌,“坐客歡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徑直叙寫這段經曆,仍借與天河牛女有關的故事來進行比況。張華《博物志》載一則故事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幹糧,乘槎浮去。經十餘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後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後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詞人借用這則優美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語雙關: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們所乘的客船。“尚帶天風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說。煞拍兩句筆墨落到贈别。“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感慨無限。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豔情的舊套,借以抒寫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以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 鳳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相關内容:
  • 勾引東風,也知芳思難禁。
  • 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纥那披綠羅。
  • 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
  •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隻恁寂寞厭厭地。
  • 詩詞名句

出自宋代苏轼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②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③云渺(miǎo):高远貌。
④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⑤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⑥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⑦槎(chá):竹筏。
⑧银河:天河
⑨尚(shàng):还。
⑩前缘:前世的因缘。

【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5170.html

上一篇:“触帘风送景阳钟

下一篇: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精选名言名句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名言名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