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的真正文化意味_经典日志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日志>经典日志

叶匡政: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的真正文化意味

发布时间:2020-06-18 02:53:13

分类:经典日志发布者:长情詴辠

關于過年,魯迅寫過一篇短文,今天讀來,仍五味雜陳。他大概是說,中國可哀的紀念太多,照例需保持沉默;即便是可喜的紀念,因怕有人乘機搗亂,也會受到防範遏制。有了這個前因,什麽佳節都會落得被“絞死”的命運。隻剩這過年,可資慶賀了。魯迅調侃道,尤其是那整年的悲憤者和勞作者,更需要休息和高興。那年春節,魯迅稱連放了三夜的爆竹,這成了他一年中僅有的高興事。

我即便不算什麽悲憤者,也是一個勞作者。今年過年前的心境,竟和魯迅說的有些相似。既然我們不能不對那可哀或可喜的紀念保持沉默,到了過年,不如索性放下一切,休息和高興一番。哪知年年這時節,總有媒體會讨論過年是不是“文化陋習”問題,看來還真給魯迅說中了,甚至有人建議取消春節放假,不“絞死”這個中國人最大的節日,似乎就不滿足。之所以有這類讨論,無非是因爲人們對過年的理解越來越單一。

過年回家對中國人來說,其實不隻是親情之愛這麽簡單,在這個民族衆多的文化儀式中,這個記憶大概保存得最爲強勁了。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它早已内化爲人們的情感密碼,即使不明白,也會成爲一種慣性行爲。現在多把過年看作一種民俗,流傳的也是一些民間傳說。其實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種神聖而莊嚴的宗教禮儀。

“年”這個字到周代才有,商時稱年爲“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時已過,要奉祀神靈祖先了,過年的習俗便源于此。中國是農耕古國,人們生活得好壞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時序的變化。中國人自古相信,隻有在自然神的引領和關照下,人類才能獲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時序變化之始,所以在這個時節祭祀天地諸神、表達對天地的敬畏,便成爲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禮記》記載,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開始齋戒。立春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典禮。正月第一個辛日,天子要代表國家舉行祭天之禮,來祈禱天下谷物豐收。亥日,天子要帶領官員一起,去親自耕種用來祭祀天帝用的農田,用來表達對天地的敬意。

這是國家禮儀。到了民間,也有很多做法來表達對自然神和祖先的敬意。周代普通民衆并不能立宗祠家廟,隻能在家中祭祖,很多農村堂屋至今仍有擺設香幾的習俗。随着時光流逝,村莊也可以立宗祠和家廟了,所以宗祠祭祀和祖先墓祭便成爲民間過年一個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臘月二十三祭竈王爺,除夕夜設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諸神等,都是民間過年的重要禮儀。像河南等地,還把初十當作石頭的生日,這一天不能用磨、碾等石制工具,人們向石頭焚香緻敬,設供物祭祀石頭。這可能是從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禮儀。總之,無論國家還是民間,敬奉天地諸神和祖先的禮儀都是過年的主要内容。這些禮儀表達了對天地和先祖的遵從與敬畏,也使人們在春節中體會到了一種神聖感。

古人在正月還有很多禁忌,這些在《禮記》中也有記載。我們的先祖明白,對自然界的保護,其實是對人類自身的保護。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樹木,不可搗毀鳥巢,不可殺害幼蟲以及未出生的或剛出生的動物與幼鳥,不可捕殺幼獸、掏取鳥蛋,不可聚集大批民衆,不可建築城郭。這些禁忌,體現的都是傳統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意識。可惜的是,這樣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們遺忘。

這裏隻說了一點古人春節禮儀的片斷,從這些片斷,我們可以感受到春節的靈魂,在除舊布新、團賀喜慶的含義之外,還有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對先祖的追憶和緬懷。隻有在與天地和諧共處的氣氛中,人們從世間感受到的歡樂才更真切。

因爲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鄉,祭祀又關系到整個家族和個人的命運,所以“過年回家”便成爲很多離鄉遊子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和西方宗教國家不同,宗教國家認爲個人生命和價值均來自于神,所以他們過節過的也是聖誕節。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爲,孩子隻有在需要父親養育時,才依附父親。這種需要一旦停止,自然聯系也就解體,雙方都恢複獨立狀态。如果他們繼續結合在一起,便隻能靠約定來維持。能有這種個人與家庭的契約觀,是因爲神在他們心目中體現了最高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緣爲中心,展開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個人生命與價值的源頭。

費孝通有過一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他說“好像把一塊石頭丢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個人就是那塊石頭,而家、國、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紋,人倫可以說是中國人思考一切的起點。這種對血緣的回溯而引發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實的。因爲沒有一個外在的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必然隻有家才能成爲一切價值的源頭。家族中既有宗廟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這些都代表着來自天地和遠古的一種生生不息的神聖力量。有人說家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儒家文化确實體現了這種情懷。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個人與天命的關聯,這種力量不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萬物,有着一種終極關懷的意味。人們回鄉祭祖與天地神,也是爲了感受這種關懷,從而體會到一種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過年回家絕非看看父母那麽簡單,它既表達了對祖先和天地神聖力量的一種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對個人生命價值的重新沉思和認定。

雖然很多傳統儀式被人們忘記了,但“過年回家”作爲一個強勁的文化密碼卻被保存下來。人們在這天也許少了一些敬神追遠的念頭,但歇息身心撫慰靈肉的渴望卻仍然存在。這就是年年春運大軍的動力,無論多麽艱難,也要回家。其實,大家想回的不隻是那個兒時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個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故鄉。這種關懷是從家庭開始的,漸至鄰裏、親人、朋友、鄉裏、社區,然後是整個國家和天下。這才是中國人“過年回家”背後的真正文化意味。我想,我們對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多一些了解,對過年回家的思考和感受也會多一些。在今天,它仍是一種認宗尋源的文化儀式。

記得小時候,和父親回太湖老家過年。除夕之夜,全村還要在族長率領下,到公共祠堂中一同燃放鞭炮,當年有喜事的人家會“放萬鞭”。幼年的我正是從這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感受到家族的神聖和力量。在這淹沒一切的轟鳴聲中,人們的眼中閃着煙火的亮光,内心卻是安甯祥和的,通過這家族的集體儀式,每個人都體會到“年”的意義,那就是感恩自然,敬畏時間,緬懷先祖,禮贊生命。

关于过年,鲁迅写过一篇短文,今天读来,仍五味杂陈。他大概是说,中国可哀的纪念太多,照例需保持沉默;即便是可喜的纪念,因怕有人乘机捣乱,也会受到防范遏制。有了这个前因,什么佳节都会落得被“绞死”的命运。只剩这过年,可资庆贺了。鲁迅调侃道,尤其是那整年的悲愤者和劳作者,更需要休息高兴。那年春节,鲁迅称连放了三夜的爆竹,这成了他一年中仅有的高兴事。

我即便不算什么悲愤者,也是一个劳作者。今年过年前的心境,竟和鲁迅说的有些相似。既然我们不能不对那可哀或可喜的纪念保持沉默,到了过年,不如索性放下一切,休息和高兴一番。哪知年年这时节,总有媒体会讨论过年是不是“文化陋习”问题,看来还真给鲁迅说中了,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春节放假,不“绞死”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似乎就不满足。之所以有这类讨论,无非是因为人们对过年的理解越来越单一。

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个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大概保存得最为强劲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正月第一个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天帝用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

这是国家礼仪。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的敬意。周代普通民众并不能立宗祠家庙,只能在家中祭祖,很多农村堂屋至今仍有摆设香几的习俗。随着时光流逝,村庄也可以立宗祠和家庙了,所以宗祠祭祀和祖先墓祭便成为民间过年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等,都是民间过年的重要礼仪。像河南等地,还把初十当作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磨、碾等石制工具,人们向石头焚香致敬,设供物祭祀石头。这可能是从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礼仪。总之,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都是过年的主要内容。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天地和先祖的遵从与敬畏,也使人们在春节中体会到了一种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还有很多禁忌,这些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的先祖明白,对自然界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幼虫以及未出生的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不可捕杀幼兽、掏取鸟蛋,不可聚集大批民众,不可建筑城郭。这些禁忌,体现的都是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的是,这样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们遗忘

这里只说了一点古人春节礼仪的片断,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在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只有在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气氛中,人们从世间感受到的欢乐才更真切。

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很多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和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于神,所以他们过节过的也是圣诞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孩子只有在需要父亲养育时,才依附父亲。这种需要一旦停止,自然联系也就解体,双方恢复独立状态。如果他们继续结合在一起,便只能靠约定来维持。能有这种个人与家庭的契约观,是因为神在他们心目中体现了最高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

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他说“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就是年年春运大军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我想,我们对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多一些了解,对过年回家的思考和感受也会多一些。在今天,它仍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回太湖老家过年。除夕之夜,全村还要在族长率领下,到公共祠堂中一同燃放鞭炮,当年有喜事的人家会“放万鞭”。幼年的我正是从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感受到家族的神圣和力量。在这淹没一切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眼中闪着烟火的亮光,内心却是安宁祥和的,通过这家族的集体仪式,每个人都体会到“年”的意义,那就是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缅怀先祖,礼赞生命。

带月的诗句飞花令

也许【带月的诗句飞花令】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36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这条最为经典,下面一起来欣赏吧!1、当时明...[全文阅读]

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

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是爸爸的肩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30条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做父亲名正言顺,做一家之主则图有虚名,有老妈呢;在外...[全文阅读]

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 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

吉祥复活,好运复出,活出完美自我。下面为大家精选了38条有关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希望大家喜欢。1、复活节,思念在萌芽,想你,朋友!2、复活节到了,愿快乐...[全文阅读]

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

六月你好,愿我们所有的汗水都有收获,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负,愿我们的六月如夏花般绚烂。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4条有关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希望大家喜欢。1、六月,你...[全文阅读]

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

在圣湖中,我们应该节省水,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1条有关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希望大家喜欢。1、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2、世界地球...[全文阅读]

告别三月迎接四月的句子 2022四月你好说说句子

也许【告别三月迎接四月的句子2022四月你好说说句子】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34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我真的很怕,没有了你……】这条最为经典,...[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叶匡政: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的真正文化意味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63095.html

上一篇:一种馅一种祝福,饺子馅寓意知多少?

下一篇:我的生活,请你闭嘴

经典日志相关文章
更多经典日志文章

精选经典日志

经典日志分类阅读

经典日志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