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5 22:29:55
中國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小編整理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些基本特點,歡迎欣賞與借鑒。
一、詩歌最基本的特點是抒情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主體(作家主觀的思想感情)和客體(客觀的自然界或社會生活)相統一或相融合的産物,但詩歌卻是主體性最強、主體特征表現得最爲鮮明的一種文學形式。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體的小說、戲劇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現作者的感情,可以說沒有感情或者沒有激情就不可能産生藝術,但詩歌卻是各種文學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體。即使是叙事詩也帶有抒情的特色。也就是說,詩人對客觀世界、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和表現是情感式的。雖說詩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蘊藏于藝術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說出來的,但離開感情,我們就很難捕捉住詩的形象。因此,我們鑒賞詩歌時,對詩歌的把握方式也應該是情感式的。
二、詩歌(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主要是通過創造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思想感情的
這一點同叙事文體的小說、戲劇有顯著的區别。小說、戲劇主要是通過情節,通過對生活場景的具體描繪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什麽是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呢?從古代的詩論家到現代學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說法
法,有的說得很玄妙,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可以簡單地這麽說: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則是整體的、空靈的。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這是詩人在創造意象和意境時所努力追求的。唐代詩論家司空圖說:“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與王駕評詩書》)清代詩論家王夫之說:“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卷二)“思”和“情”都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觀世界、客觀物象,這兩方面在詩中是融合在一起的,達到了“偕”和“妙合無垠”的境地。意象和意境的創造都離不開客觀的物和景,但這物和景又跟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經過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篩選、提煉、浸潤而成的,是經過詩的升華的。
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體的意象,從有限達到無限,從具體升華到空靈,它啓發讀者産生想象和聯想,進入到詩人所創造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空間,去思考和領悟詩人寄寓詩中的對社會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
感悟。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這是對詩歌意境的一種極簡括又極精當的概括。意象可以從詩人的具體描寫中去捕捉,而意境則須于筆墨之處得之。
下面舉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這是王維寫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詩中描寫的是友人皇甫嶽山居雲溪的景色。這裏寫了寂靜山林中的幾種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鳥鳴、深澗。這幾種景象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沒有到過雲溪,但作爲類似具體的個别景象,我們也許在什麽地方見過或聽到過;不過一經王維寫到詩裏,就跟我們平日所見所聞不同,它們都包含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内,這就構成了詩的意象。
像首句中“人閑”的“閑”字和次句中“夜靜”的“靜”字,是構成這首詩意象和意境的關鍵。“閑”在這裏并不是指空閑,沒有事幹,而是指悠閑、恬适,指對官場、名利、人事紛争等塵世煩擾的厭惡和回避。正是由于詩人有這樣甯靜恬适的心境,才看到、聽到、感受到他寫進詩中的那些景象。“桂花”是一種山中常見的木犀花,有春天開的,也有秋天開的,也有四時開的。這裏寫的是春天的山景,該是春天開的。春桂自開自落,一般人是不會注意的,
隻有心境甯靜的詩人才注意到了,因此落花的景象就傳達出了詩人一種獨特的甯靜的心境。落花本是客觀的,但在這裏也是主觀的,是詩人王維眼裏心裏的落花,是他所感受到的,是帶着感情色彩的,這就構成了詩的意象。落花的意象中有詩人王維的形象在。同樣,“空山”也是如此。這裏的“空”不是空無一物的“空”(至少從詩中的描寫看就有花、樹、鳥等),而是“空寂”的“空”,也是一種甯靜的境界。這種境界在夜靜的時分感受得尤爲深切。因而這裏的“空山”也是獨特的,融進了詩人的主觀感受,不是原來的客觀的物景,而是詩的意象。以下“月出”和“鳥鳴”是相互關聯的兩種意象。月亮出來會使樹上的宿鳥驚醒,這種景象辛棄疾也寫過,他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有句雲:“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王維這首詩的意境創造有一個特點,就是以動寫靜,以有聲寫無聲,所以深澗中的鳥鳴更能顯出山中的空寂。就是說,在具體的環境氣氛之中,詩人對靜的感受是來自動态和有聲的,因而這種靜就不是一般的靜,而是表現了詩人的獨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靜。
這首詩由幾種意象連綴融合而創造出的詩的意境是一種甯靜幽深的藝術境界。吟誦體味,就會感受到這甯靜并非死寂,而是充滿生機,隽
永有味的,它充分顯示了迷人的自然美的詩意和風緻,由此我們又感受到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一顆詩心,體味出詩境的溫馨與優美。
詩的意象和意境,不僅浸潤進了詩人獨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還常常體現出詩人不同的氣質與個性。跟王維詩中的意象與意境那種深微、細膩、含蓄的特點不同,李白詩中的意象和意境就顯得開闊、宏大、奔放,這跟他狂放不羁的個性和飛動的藝術想象力是分不開的。如大家十分熟悉的《秋浦歌》第十五首: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因憂愁而使頭發變白,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理,因而以白發這種物象來抒發憂愁的心緒,是一種尋常的意象,是詩中常見而易爲讀者接受的。奇特的是李白創造了一種極其誇大的意象,說白發有三千丈那麽長。這是生活中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如果讀者隻把它看作同詩人不相幹的一種客觀的物象,就會感到它不真實,就不會相信,不能接受,但作爲詩歌的意象,即看作詩人用以表現他獨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寄托物,讀者就能理解,而且樂于接受。爲什麽?因爲詩人對愁緒的感受是那麽強烈,他的氣質和個性又是那麽豪放,不如此誇張就不足以表現他内心強烈的感情,不足以表現他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也不足以表現他
鮮明的個性。因此從“白發三千丈”這種表面上看來不真實、不合事理的意象中,活脫脫地站立起一個李白的形象來,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種極度誇張的描寫是十分真實的。藝術的魅力不是來自誇張本身,而是來自由誇張而真實地表現出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奔放的李白在藝術表現上不大講究含蓄,而這首詩仍然不失含蓄的風緻。第二句“緣愁似個長”,明白點出一個“愁”字,而且說明愁是白發這麽長的原因,這是一種直白的表現,卻也并沒有把意思說盡。“似個長”的“似”字就值得玩味,它将直觀的白發同抽象的愁緒聯系在一起,使得太深、太強烈而又難于表現的愁緒具象化,進一步表現出那三千丈長的白發乃是詩人内心無盡的愁緒所化。率直中含婉曲,詩讀起來就有意味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四兩句,前面明明白白說出了是因爲愁才使得頭發變白,而且白得這麽長,這裏卻使用了一個比喻的意象“秋霜”,還提出疑問:這鏡裏照出的秋霜是從哪裏來的?這種似乎自相矛盾的心理,将詩人思想感情的表現強化了、深化了。這疑問的提出,表現了詩人從鏡中看到自己的白發時是驚異的,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這樣不僅将内心的愁緒表現得更充分更強烈,而且對詩人内心世界的表現也更爲豐富了。
李白寫愁
[!--empirenews.page--]大多是這麽豪放的: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将進酒》)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遊》)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
文學史上以寫愁著稱的李清照和秦觀,卻是另一種寫法: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得那麽纏綿,那麽沉重,那麽難于排解。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莎行》)
愁得那麽凄涼,那麽孤苦,那麽寂寞難耐。
不同的意象,不僅表現了詩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且體現了不同的個性和氣質。
三、中國古典詩歌是精練的和含蓄的
中國的古典詩歌,五言絕句隻有二十個字,七言絕句隻有二十八個字,詞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個字的居多;古體詩和排律比較長,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形式的精練和意蘊的深厚,在世界詩歌史上都是極爲罕見的。這裏将精練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個特點,因爲這兩方面是不能分開的。隻有用最少的語言表現出最豐富的意思才能稱爲精練,光是話說得少是不
能算精練的。所以精練總是同含蓄相關。但精練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詩,直抒胸臆的詩,表現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現的意思比較豐富,也應該算是寫得精練的。
四、中國古典詩歌富于音樂美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有兩層含義。第一是,中國古典詩歌有一部分本來是配樂歌唱的,如漢代的樂府詩和魏晉至唐代的一部分樂府詩都是入樂的,唐宋以後的詞和散曲也是配樂歌唱的。詞本來稱爲曲子詞,也有稱樂府的,如蘇轼的詞集就題爲《東坡樂府》。這些詩歌作品本來都有與之相配的曲譜,但絕大多數曲譜都沒有流傳下來。盡管如此,它們的音樂美仍然可以從句式、平仄、押韻等方面體現出來。第二層意思是,古典詩歌的語言是講究音樂美的。特别是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和詞曲,講究句式的整齊或參差變化,講究節奏和對偶,講究平仄和押韻,總之從各方面造成一種節奏和韻律的音樂美感。一般來說,一首詩的聲情(由音樂傳達出來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詞的意義所傳達出來的感情)總是和諧一緻的。所以古人讀詩很講究吟誦,就是從音樂的角度去體會詩歌的内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欣賞古典詩歌,懂得一點古典詩詞格律方面的常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方面已故的王力先生著有《漢語詩律學》(較精
深的)和《詩詞格律》(較通俗的),可以找來讀一讀。
以上講了四個方面,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特點,其中特别着重講了意象和意境的問題,了解和掌握這些基本特點,對于鑒賞古典詩歌是會有幫助的。這些問題,古人早有精辟的總結,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繼承。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著名的《與元九書》中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這裏講的“情”就是感情,“言”就是語言,“聲”就是聲律,“義”就是思想内容。他認爲詩歌主要靠感情來感動讀者,所以詩必須植根于情,這是最根本的;而感情要靠語言來表達,語言像枝葉一樣,表現出根(感情)所蘊藏的生命力;而聲律則像是開出的花朵,深刻的思想内容則是必然結出的果實。一首好詩就像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情是根,言是苗,聲是花,義是實。歸根到底,感情是最重要的。抒情性,這是詩歌藝術最主要的也是最突出的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小编整理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欢迎欣赏与借鉴。
一、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情节,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
法,有的说得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驾评诗书》)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卷二)“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
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达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
感悟。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这是对诗歌意境的一种极简括又极精当的概括。意象可以从诗人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处得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这是王维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是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的景色。这里写了寂静山林中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到过云溪,但作为类似具体的个别景象,我们也许在什么地方见过或听到过;不过一经王维写到诗里,就跟我们平日所见所闻不同,它们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内,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
像首句中“人闲”的“闲”字和次句中“夜静”的“静”字,是构成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闲”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闲,没有事干,而是指悠闲、恬适,指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宁静恬适的心境,才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桂花”是一种山中常见的木犀花,有春天开的,也有秋天开的,也有四时开的。这里写的是春天的山景,该是春天开的。春桂自开自落,一般人是不会注意的,
只有心境宁静的诗人才注意到了,因此落花的景象就传达出了诗人一种独特的宁静的心境。落花本是客观的,但在这里也是主观的,是诗人王维眼里心里的落花,是他所感受到的,是带着感情色彩的,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落花的意象中有诗人王维的形象在。同样,“空山”也是如此。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至少从诗中的描写看就有花、树、鸟等),而是“空寂”的“空”,也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夜静的时分感受得尤为深切。因而这里的“空山”也是独特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原来的客观的物景,而是诗的意象。以下“月出”和“鸟鸣”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意象。月亮出来会使树上的宿鸟惊醒,这种景象辛弃疾也写过,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句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王维这首诗的意境创造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所以深涧中的鸟鸣更能显出山中的空寂。就是说,在具体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对静的感受是来自动态和有声的,因而这种静就不是一般的静,而是表现了诗人的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静。
这首诗由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吟诵体味,就会感受到这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隽
永有味的,它充分显示了迷人的自然美的诗意和风致,由此我们又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一颗诗心,体味出诗境的温馨与优美。
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进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跟王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那种深微、细腻、含蓄的特点不同,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跟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如大家十分熟悉的《秋浦歌》第十五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因忧愁而使头发变白,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理,因而以白发这种物象来抒发忧愁的心绪,是一种寻常的意象,是诗中常见而易为读者接受的。奇特的是李白创造了一种极其夸大的意象,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这是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如果读者只把它看作同诗人不相干的一种客观的物象,就会感到它不真实,就不会相信,不能接受,但作为诗歌的意象,即看作诗人用以表现他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寄托物,读者就能理解,而且乐于接受。为什么?因为诗人对愁绪的感受是那么强烈,他的气质和个性又是那么豪放,不如此夸张就不足以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足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不足以表现他
鲜明的个性。因此从“白发三千丈”这种表面上看来不真实、不合事理的意象中,活脱脱地站立起一个李白的形象来,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种极度夸张的描写是十分真实的。艺术的魅力不是来自夸张本身,而是来自由夸张而真实地表现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奔放的李白在艺术表现上不大讲究含蓄,而这首诗仍然不失含蓄的风致。第二句“缘愁似个长”,明白点出一个“愁”字,而且说明愁是白发这么长的原因,这是一种直白的表现,却也并没有把意思说尽。“似个长”的“似”字就值得玩味,它将直观的白发同抽象的愁绪联系在一起,使得太深、太强烈而又难于表现的愁绪具象化,进一步表现出那三千丈长的白发乃是诗人内心无尽的愁绪所化。率直中含婉曲,诗读起来就有意味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四两句,前面明明白白说出了是因为愁才使得头发变白,而且白得这么长,这里却使用了一个比喻的意象“秋霜”,还提出疑问:这镜里照出的秋霜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心理,将诗人思想感情的表现强化了、深化了。这疑问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从镜中看到自己的白发时是惊异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这样不仅将内心的愁绪表现得更充分更强烈,而且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表现也更为丰富了。
李白写愁
童年的颜色像一盒巧克力豆, 五彩缤纷, 有红色、有蓝色、 有绿色、有黑色、有白色。 童年的颜色是红色的, 当我考试考了一百分, 妈妈看了会表扬我, ...[全文阅读]
激昂当雨点抱着命运的绳索滑下初生的藤条朦胧在希望的雨中当迸溅的情味模糊了行者的步履生活的婀娜捡起岁月的暗香这爱着世界的流水理解了长风的诗赋这男儿勇者的...[全文阅读]
年少无知的我在心田种植下希望的种子 懵懂的我在心田种植下希望的种子 懂事的我在心田种植希望的种子 希望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 可以看到家人洋溢着幸...[全文阅读]
雏鹰搏击长空,那是鸟儿对蓝天的向往 小溪涓涓流淌,那是河流对海洋的颂歌 果园千里飘香,那是大地对农民的回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你看...[全文阅读]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下面是有关于秋天的简短诗歌现代诗,欢迎鉴赏。篇一:有关于秋天的简短诗歌现代诗秋天来了撞伤了末日的夏日的快乐他们再...[全文阅读]
在普者黑看云 晚霞里形状各异的彩云 被落日染得白红难分 天水相映着镀金的云 晚霞粼粼水波粼粼 紧紧环抱大地上的盆景 不肯让夜幕来临 在石...[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上一篇:适合儿童朗诵的爱国诗歌
下一篇:有关父亲的诗歌词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