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茅屋数间窗窈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5 14:09:3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萤火森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萦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譯文及注釋

譯文峰巒疊嶂,環抱着小橋流水;河水青碧,萦繞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幾間茅舍靜立其中。和煦的春風時時吹拂,使得房屋清潔,纖塵皆無。午睡醒來,滿耳都是婉轉的鳥鳴。斜倚枕頭,想起當年做官時,聽早朝的雞鳴,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貪戀閑适,已忘卻了從政建功的美夢。

注釋漁家傲:詞牌名。《詞譜》卷十四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爲名。”柔藍:柔和的藍色,多形容水。萦:萦繞。《廣韻》:萦,繞也。窈窕:幽深的樣子。欹眠:斜着身子睡覺。袁文《甕牖閑評》卷五:“朝雞者,鳴得絕早,蓋以警入朝之人,故謂之朝雞。”邯鄲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藝術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爲成熟。曆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詞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起首二

二句寫得極爲娟秀,爲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爲躊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萦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此見詞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詩精華,調合得巧妙自然。“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甯靜的色彩美。“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裏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裏》詩可與此參讀:“竹裏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爲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裏》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緻與恬淡的心境。“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後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

此時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此時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丢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将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詞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後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辄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

創作背景

  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王荊公不愛靜坐,非卧即行。晚蔔居鍾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鍾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這種曠日的遊曆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此詞即其中之一。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谥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争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

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译文及注释

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萦:萦绕。《广韵》:萦,绕也。窈窕:幽深的样子。欹眠:斜着身子睡觉。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

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

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茅屋数间窗窈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98403.html

上一篇: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