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3 03:54:4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纵此生不见

出自唐代杜審言的《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裏,章華即舊台。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譯文及注釋

譯文我客遊他鄉,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現在站在這城頭上放眼四望,頓覺景象開闊。楚山橫亘,聳出地面,漢水水勢浩淼,仿佛與雲天相連,轉折迂回而去。冠蓋裏已名不副實,不再與現在的情形相稱了;章華台也隻能代稱舊日的台榭。習池的風景已與當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種清幽之美,歸路所見,滿目塵埃。

注釋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個月。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⑵楚山:在襄陽西南,即馬鞍山,一名望楚山。⑶漢水:長江支流。襄陽城正當漢水之曲,故雲“接天回”。⑷冠蓋:裏名,據《襄陽耆舊傳》載,冠蓋裏得名于漢宣帝時。因爲當時襄陽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數十人。冠和蓋都是官宦的标志。⑸章華:台名,春秋時期楚靈王所築。⑹習池:漢侍中習郁曾在岘山南做養魚池,池中載滿荷花,池邊長堤種竹和長椒,是襄陽名勝,後人稱爲習池。

鑒賞  首聯記述詩人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臨襄陽城樓的瞬間感受。他縱目四望,心胸豁然開朗,仿佛這壯美的山川景物掃盡了遊子心頭的愁雲。颔聯緊接着具體描繪詩人眼前的山川美景,“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橫亘,綿延不斷。漢水浩蕩勢如接天,這确是站在城樓上所望到的襄陽山水的獨特景象。那城郊的萬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樓上方掃視過去,錯落連綿,如同橫地而卧。漢水寬廣浩淼萦山繞廓,曲折流向東南,仿佛連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過動詞,但與“橫地”,“接天”分别組合起來,就産生了奇異的傳神寫照效果,表現出山川的動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湯湯乎于天地之間,一氣直下,不可撼動,不可遏止。胡應麟評這聯詩說:“闳逸渾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壯觀永恒,使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聯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頸聯轉入了懷古抒情:“冠蓋非新裏,章華即舊台。”這裏是虛寫,冠蓋裏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華台遺址就更遠,不管是在潛江或沙市抑或監利,詩人站在襄陽城樓上都是望不見的,所謂“非新裏”“即舊台”,都是詩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對應“即舊”,并不覺得重複,反顯出輕巧,句意流轉回環,加強了慨歎的沉重。想當年那修築章華台的楚靈王,雲集冠蓋裏的漢代達官貴人,如今也不過隻留下這古迹罷了。榮華富貴豈能久長!詩人胸中的不平之氣,化爲了這“身外即浮雲”的一聲長歎。尾聯以寫景

作結。襄陽是個風物荟萃的地方,而詩人卻獨獨點出“習池風景異”,習家池不僅山清水秀,亭台樓宇華麗,而且是晉人山簡醉酒的地方,文章家習鑿齒的故居,習鑿齒爲人耿直,著有《漢晉春秋》。據史書記載,“桓溫辟爲從事,甚器重之,累遷别駕。溫觊觎非望,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詩人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緬懷前賢,而隻寫出習池的風景奇異,因此瞻仰遊玩的人衆多。但又沒有直說遊人衆多,而是通過描寫“歸路”上塵霧彌漫,襯托出車水馬龍的盛況。“歸路滿塵埃”句中的“歸”字,用得甚爲精當,點明了時間和空間,夕陽西下,遊覽了一天的人們踏上了歸程。這五個字的結句,描繪出一幅清秋黃昏遊人倦歸圖,制造了一個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難想象,遠役中的詩人茕茕孑立樓頭面對此景,情何以堪。詩人将懷古之慨隐寓景裏,思歸之情深蘊境中。

創作背景

  唐中宗時,杜審言因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極偏遠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陽城》就寫于這次流放途中經過襄陽之時。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鹹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

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峤、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出自唐代杜审言的《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译文注释

译文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鉴赏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

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

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88863.html

上一篇: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