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8 19:04:3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野草莓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觊豁。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潇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顧惟蝼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爲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谒。兀兀遂至今,忍爲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峥嵘,客子中夜發。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淩晨過骊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阙。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況聞内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怅難再述。北轅就泾渭,官渡又改轍。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行旅

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甯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爲人父,無食緻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窭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迹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賞析

  在杜甫的五言詩裏,這是一首代表作。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的消息尚未傳到長安,然而詩人在長安往奉先縣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經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所以詩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這顯示出了詩人敏銳的觀察力。

  原詩五百字,可分爲三大段。開頭至“放歌破愁絕”爲第一段。這一段千回百折,層層如剝蕉心,出語的自然圓轉。

  杜甫舊宅在長安城南,所以自稱杜陵布衣。“老大意轉拙”,如同俗語說“越活越回去了”。說“笨拙”,是指詩人偏要去自比稷與契這兩位虞舜的賢臣,志向過于迂闊,肯定是會失敗的。濩落,即廓落,大而無當,空廓而無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敗了。契闊,即辛苦。詩人明知一定要失敗,卻甘心辛勤到老。這六句是一層意思,詩人自嘲中帶有幽憤,下邊更逼進了一步。人雖已老了,卻還沒死,隻要還未蓋棺,就須努力,仍有志願通達的

一天,口氣是非常堅決的。孟子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說“窮年憂黎元”,盡他自己的一生,與萬民同哀樂,衷腸熱烈如此,所以爲同學老先生們所笑。他卻毫不在乎,隻是格外慷慨悲歌。詩到這裏總爲一小段,下文便轉了意思。

  隐逸本爲士大夫們所崇尚。杜甫說:“我難道真的這樣傻,不想潇灑山林,度過時光嗎?無奈生逢堯舜之君,不忍走開罷了。”從這裏又轉出一層意思:“生在堯舜一般的盛世,當然人才濟濟,難道少你一人不得嗎?構造廊廟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這樣一個人,但我卻偏要挨上來。”詩人像這樣講,說不上什麽原故,隻是一種脾氣性情罷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陽轉。忠君愛國發乎天性,固然很好,不過卻也有一層意思必須找補的。詩人想:“世人會不會覺得自己過于熱中功名,奔走利祿?”所以接下去寫道:爲個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螞蟻似的能夠經營自己的巢穴;他卻偏要向滄海的巨鲸看齊,以至于把生計都給耽擱了。詩人雖有用世之心,可是因爲羞于幹谒,一直以來都是辛辛苦苦,埋沒風塵。

  下面又反接找補。上文說“身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意思是:“堯舜之世,何嘗沒有隐逸避世的

,例如許由、巢父。巢父、許由是高尚的君子,我雖自愧不如,卻也不能改變我的操行。”這兩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祿,又不忍像巢父、許由那樣跳出圈子去逃避現實,隻好飲酒賦詩。沉醉或能忘憂,放歌聊可破悶。詩酒流連,好像都很風雅,其實是不得已而爲之。詩篇開首到此,進退曲折,盡情抒懷,詩人熱烈的衷腸非常真實。

  第二段從“歲暮百草零”至“惆怅難再述”。這一段,記叙、描寫、議論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動身,清早過骊山,玄宗和貴妃正在華清宮。“蚩尤”兩句的舊注多有錯誤。蚩尤曾經作霧,即用作“霧”的代語,下面說“塞寒空”即是霧。在這裏,隻見霧塞寒空,霧重故地滑。溫泉蒸氣郁勃,羽林軍校往來如織。骊宮冬曉,氣象萬千。寥寥數筆,寫出了真正的華清宮。“君臣留難娛,樂動殷膠葛”兩句亦即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骊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說“君臣留歡娛”,輕輕點過,卻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渾水裏去。上文所謂“堯舜之君”,不過是詩人說說好聽,遮遮世人眼罷了。

  “彤庭”四句,沉痛極了。一絲一縷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卻用橫暴鞭撻的方式攫奪來。然後皇帝再分賞群臣,叫他們好好地爲朝

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視了這個道理,辜負國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卻都是如此,詩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靜。“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句中“如”、“豈”兩個虛詞,一進一退,逼問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卻擠滿了這班貪婪庸鄙、毫無心肝的家夥,國事的危險如同千鈞一發,仁人的心應該是會戰栗的。

  “況聞”以下更進了一步。“聞”者虛拟之詞,宮禁事秘,不敢說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樞”、“大内”的情形也不會比他們好一些,或者還要更加厲害。詩人聽說大内的奇珍異寶都已進了貴戚豪門,這應當是指楊國忠之流。“中堂”兩句,寫美人如玉,被煙霧般的輕紗籠着,暗指虢國夫人、楊玉環,這種攻擊法,一步逼緊一步,離唐玄宗隻隔一層薄紙了。

  詩中不宜再尖銳地說下去,所以轉入平鋪。“煖客”以下四句兩聯,十字作對,稱之爲隔句對或者扇面對,調子相當地纡緩。因意味太嚴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聲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沖淡。其實,纡緩中又暗蓄進逼之勢。貂鼠裘,駝蹄羹,霜橙香橘,各種珍品盡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須愛惜。在這裏,本來文勢稍寬平了一點兒,詩人又緊接着大聲疾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筆也不肯落平。這是

傳誦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往高歌,暗地裏卻結上啓下,令讀者不覺,《杜詩鏡铨》裏評價說“拍到路上無痕”,講得很對。骊山宮裝點得像仙界一般,而宮門之外即有路倒屍。咫尺之間,榮枯差别這樣大,那也沒有什麽可說的了。詩人不能再說,亦無須再說了。在這兒打住,是很恰當的。

  第三段從“北轅就泾渭”至末尾。全篇從詩人自己憂念家國說起,最後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聯系時局作爲總結。“詠懷”兩字通貫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異文。仇兆鳌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時正冬,冰淩未解也。”這一說法不妥,這首詩大約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時節。作群冰,詩意自惬。雖然冬天很寒冷,但高處的水流激湍,水還沒有凍結。下文“高崒兀”、“聲窸窣”,作“冰”更好。這八句,句句寫實,隻有“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兩句,用共工氏怒觸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時勢的嚴重。

  接着寫到家并抒發感慨。一進門,就聽見家人在號啕大哭,這是非常戲劇化的。“幼子餓已卒”,“無食緻夭折”,景況是凄慘的。“吾甯舍一哀”,用《禮記·檀弓》記孔子的話:“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舍”字有割舍放棄的意思,這裏的意思

是:“我能夠勉強達觀自遣,但鄰裏且爲之嗚咽,況做父親的人讓兒子生生的餓死,豈不慚愧。時節過了秋收,糧食原不該缺乏,窮人可還不免有倉皇挨餓的。像自己這樣,總算很苦的了。”詩人當時不一定非常困苦,因爲他大小總是個官兒,照例可以免租稅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狽得如此,那麽一般平民擾亂不安的情況,就要遠遠勝過他了。弱者填溝壑,強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詩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業之徒,久役不歸的兵士,那些武行腳色已都紮扮好了,隻等上場鑼響,便要真殺真砍,大亂的來臨已迫在眉睫,他的憂愁從中而來,不可斷絕,猶如與終南山齊高,與大海一樣茫茫無際。表面看來,似乎窮人發癡,癡人說夢,但實際上過不了多久,安史之亂一爆發,漁陽鼙鼓就揭天而來了,這也正體現了詩人的真知灼見。

  這一段文字仿佛閑叙家常,不很用力,卻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覺中已總結了全詩,極其神妙。結尾最難,必須結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詩。詩人的思想方式無非是“推己及人”,并沒有什麽神秘。他結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會群體;從萬民的哀樂,來推定一國的興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見,都會應驗的。以作品内容而論,杜甫的詩是一代史詩,即使是論事,他的詩也是可以供千秋萬代的後世

加以鑒戒的。

題解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四載(755)。十月,杜甫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任命。十一月,杜甫從京城長安去奉先縣(治所在今陝西蒲城)探家,安祿山恰在此時造反。杜甫經骊山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無從知曉,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骊山華清宮避寒享樂。久已積壓在心頭的政治危機感和大亂将臨的預感,爲沿途所見榮枯之異和到家後得知幼子餓死等事所激發,于是創作了這首名詩。

  全詩凡五百字,而其中叙述自京師出發,過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過數十字,其馀都是議論或感慨,因爲題目畢竟是"詠懷"。作爲杜甫五言古詩中的代表作,全詩所詠之懷,主題有二:一是叙說他素懷濟世之志,卻不得伸展,雖艱難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對正在骊山行宮中肆意揮霍享樂的玄宗君臣提出責難,對社會上嚴重的貧富分化,及動亂的苗頭表示了沉重的憂慮。全詩以"窮年憂黎元"爲主線,标志着詩人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已經形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杜甫困居長安十年生活與思想的總結,在藝術上也已達到純熟境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題下原注:“天寶十四載十月初作。”杜甫在長安十年後始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擔此任不久,即在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月之

間,他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

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赏析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

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他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杜甫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

,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玄宗和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文所谓“尧舜之君”,不过是诗人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沉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

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诗中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所以转入平铺。“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称之为隔句对或者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须爱惜。在这里,本来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诗人又紧接着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笔也不肯落平。这是

传诵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往高歌,暗地里却结上启下,令读者不觉,《杜诗镜铨》里评价说“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像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这样大,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诗人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兆鳌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这一说法不妥,这首诗大约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时节。作群冰,诗意自惬。虽然冬天很寒冷,但高处的水流激湍,水还没有冻结。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更好。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这里的意思

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安史之乱一爆发,渔阳鼙鼓就揭天而来了,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真知灼见。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诗人的思想方式无非是“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都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

加以鉴戒的。

题解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任命。十一月,杜甫从京城长安去奉先县(治所在今陕西蒲城)探家,安禄山恰在此时造反。杜甫经骊山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无从知晓,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享乐。久已积压在心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为沿途所见荣枯之异和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激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名诗。

  全诗凡五百字,而其中叙述自京师出发,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其馀都是议论或感慨,因为题目毕竟是"咏怀"。作为杜甫五言古诗中的代表作,全诗所咏之怀,主题有二:一是叙说他素怀济世之志,却不得伸展,虽艰难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对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及动乱的苗头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全诗以"穷年忧黎元"为主线,标志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已经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生活与思想的总结,在艺术上也已达到纯熟境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下原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杜甫在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担此任不久,即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月之

间,他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87448.html

上一篇: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