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1 22:30:1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夕阳美不过妳的脸

出自宋代文及翁的《賀新郎·西湖》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複、新亭堕淚。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何人是?千古恨,幾時洗?餘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賞析

  該詞上片劈頭三句,即作當頭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後統治階級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西湖面積并不小,作者爲什麽說隻是“一勺”呢。或以爲這是作者登高俯瞰時的一種視覺,其實不然。西湖代指臨安,臨安又隐寓東南半壁。南宋統治者耽樂于狹小的河山範圍之内,全然将恢複中原、統一全國的大業置之度外,作者有憤于此,故雲“一勺”,亦猶昔人諷刺蝸角觸蠻,井底之蛙,眼界狹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難看出選擇這兩個字中所寓托的譏諷憤激之意,接以“渡江來”兩句,作者的用心更覺顯豁。“回首”兩句,由眼前所見遙想早已淪亡的中原故土。“洛陽”,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間花石,在汴京造艮嶽,這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盡矣,如今隻剩下了渺渺荒煙,離離禾

禾黍。曆史的教訓是如此慘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連在新亭哀歎河山變色而一灑憂國憂時之淚的人也找不到了。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說:“過江諸人(指晉室南遷後的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國吳時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裏就是用的這個事典。“更不複、新亭堕淚”,語極沉郁。東晉士人南渡後,周侯等人尚因西晉滅亡,山河破碎而流淚,現在就是這樣的人也沒有,他們隻知一味“簇樂紅妝搖畫舫”,攜帶着豔妝的歌妓,蕩漾着華麗的遊船,縱情聲色于水光山色之中,還有誰人能像晉代的祖逖一樣,擊楫中流,誓圖恢複呢。“千古恨,幾時洗?”故意用诘問語氣出之,其實則是斷言當權者如此耽于佚樂,堪稱千古恨事的靖康國恥便永無洗雪之日了。悲憤之情,躍然紙上,幾于目眦盡裂。

  換頭三句轉寫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憤懑之情,既與上片歌舞酣醉,不管興亡、毫無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鮮明的對比,又同

上片“問中流、擊楫何人是”一句相呼應。“餘生”句用《後漢書·範滂傳》事:“滂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這裏自比範滂。“更有誰”兩句,用姜子牙、傅說兩人的事典。相傳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周文王發現他是人材,便用爲輔佐之臣,後終于佐武王消滅了商朝。相傳傅說在傅岩(今山西平陸)築牆,殷高宗用爲大臣,天下大治。姜、傅兩人,在這裏代表當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爲當今人材多的是,問題在于統治者沒有發現、沒有起用而已。國勢危殆,人材不用,統治階層憑借什麽來抵禦強大的元蒙軍隊。“國事”兩句,自問又複自答:隻是倚仗“衣帶一江”罷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憑借長江天險,甚至還可笑地說是“江神堪恃”。這裏再一次對當權者進行了無情的冷嘲熱諷。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鶴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樣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們又如何。“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問他們救亡之事,他們卻顧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經含苞待放了!”作者對這些人深表不滿之意,與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愛國志士又是一個對比。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對比,最後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極端悲憤之

中,又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浩歎,讀之令人扼腕,使人發指。

  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國事的深刻的危機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現狀,批判、諷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執政者和逃避現實的士大夫。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過近乎議論散文的筆法,一系列的設問、發問,以及縱、橫兩個方面的反複對比,一層遞進一層、一環扣住一環地表現出來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末元初(1253年)時詞人登科後和同年進士一同遊覽西湖時所作,據《古杭雜記》載,在遊船上有人問他“西蜀有此景否”,促使他浮想連篇,觸動了他憂國憂民的悲憤感情,寫下了這首憤慨之詞。

作者簡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徙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寶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進士,爲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景定三年(1262),以太學錄召試館職,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書省正字,曆校書郎、秘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鹹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國子司業,爲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年末,以直華文閣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将至,棄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傳。《全宋詞》據《錢塘遺事》卷一輯其詞一首

出自宋代文及翁的《贺新郎·西湖》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赏析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

禾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

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

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末元初(1253年)时词人登科后和同年进士一同游览西湖时所作,据《古杭杂记》载,在游船上有人问他“西蜀有此景否”,促使他浮想连篇,触动了他忧国忧民的悲愤感情,写下了这首愤慨之词。

作者简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78751.html

上一篇: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