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7 23:40:3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殊同

出自明代歸有光的《吳山圖記》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迹。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内之奇觀矣。

  餘同年友魏君用晦爲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爲給事中。君之爲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爲贈。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将擇勝于岩巒之間,屍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複惓惓于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爲《思黃州》詩,子瞻爲黃人刻之于石。然後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餘同在内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餘記之,噫!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吳縣、長洲兩縣的縣治,在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衆多山岡,

,都在吳縣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山。靈岩山上,春秋時吳國的宮殿的故址就在那兒,還有西施的遺迹。像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觀了。  我同齡的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等被調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于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離開他的百姓,于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确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确實是賢良的,那麽當地的山川草木也爲蒙受其恩澤而感到榮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麽當地的山川草木也會遭殃,感受到恥辱。魏君對于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後有那麽一天,吳縣的老百姓将會在青山秀岩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裏祭祀他,這完全是應該的。那麽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爲什麽還對這裏的名山那樣眷戀呢?  從前,蘇東坡稱贊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于寫下了思黃州的詩歌。蘇東坡爲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後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會使

那兒的人民不忍心忘記他,而且連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  現在魏君離開吳縣已經三年了,一天,他與我同在内庭,取出這幅《吳山圖》給我看,一邊欣賞,一邊歎息,就命我寫篇文章記載這件事情。唉!魏君對于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注釋〔1〕吳:吳縣,今已撤銷并入江蘇蘇州市,爲吳中區。長洲:明代縣名,後并入吳縣。明朝二縣均屬蘇州府管轄。〔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處是指蘇州府治。吳縣和長洲縣的衙門也設在蘇州城内。〔3〕治:治理。〔4〕穹窿: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陽山:在今蘇州市的西北。鄧尉: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因東漢時鄧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稱西碛山,在鄧尉山西。銅井:又稱銅坑山,亦在今蘇州市西南,以産銅而得名。〔5〕靈岩:山名,在今蘇州市木渎鎮,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6〕吳之故宮:春秋時吳國君主夫差曾在靈岩爲西施建館娃宮。據傳今靈岩山寺一帶即是館娃宮的遺址。〔7〕尚:還。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越國君主勾踐将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備受吳王寵愛。相傳吳王曾在靈岩山上爲西施建有琴台、梳妝台等。〔8〕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湧山。在江蘇蘇州

市西北阊門外。相傳春秋時吳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諱,改稱武丘。後複舊名。泉石幽勝,上有塔,登眺則全城在目,爲蘇州名勝。劍池:池名。在今江蘇蘇州市虎丘山。相傳秦始皇東巡時在這裏找尋過吳王阖廬的寶劍;一說阖廬葬在這裏,曾用魚陽扁諸等寶劍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靈岩山北,因山頂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稱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吳縣西南。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吳縣西南,相傳晉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9〕太湖:在今江蘇省南部,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公裏,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舊說有三萬六千公頃。〔10〕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島嶼四十八個,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尤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迹山、三山、鼋頭渚最爲有名。沉浸:浸入水中。〔11〕海内:古人以爲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内爲海内。猶言天下。《戰國策·秦策一》雲:“今欲并天下,淩萬乘,诎敵國,制海内,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12〕同年:封建時代同一年中舉或同一年登進士第的互相稱同年。爲吳縣:出任吳縣縣令。〔13〕高第:在吏部舉行的考核中列爲上等者稱高第。給事中:官名。秦漢爲列侯、将軍、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

左右侍從,備顧問應對等事。因執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爲正官。晉以後爲正官。隋開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給事郎。唐屬門下省。元以後廢門下省,而留給事中。明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谏,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一權。魏用晦所任爲刑科給事中,《明史·職官三》言其職責爲:“刑科,每歲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數,歲終奏上一歲蔽獄之數,閱十日一上實在罪囚之數,皆憑法司移報而奏禦焉。”〔14〕惠愛:對老百姓施惠和愛護。〔15〕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緣車駕挽留,表示對離任者功績的肯定和對離去的眷念。〔16〕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歡繪畫的人。事:從事。以爲贈:即作爲贈送的禮品。〔17〕令之于民: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18〕被:通“披”,受。澤:恩惠。榮:興旺。〔19〕擇勝:選擇形勝之處。〔20〕屍祝:屍,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傳告鬼神言辭的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吳。”注曰:“庖人屍祝,各安其所。”屍祝在此處的意思是:将來把他當作祖先、神靈一樣祭祀。浮圖:梵語音譯,此處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宮:即道觀。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21〕既去:已經離開。〔22)惓惓

án全):懇切、難以舍棄的樣子。〔23〕蘇子瞻:即蘇轼(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進士。宋神宗熙甯年間任杭州通判,曆知密州、徐州、湖州。禦史劾以作詩讪謗朝廷,貶谪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間,累遷翰林學士,出知杭州、颍州,再貶惠州、瓊州,赦還卒于常州,谥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宋史》有傳。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市)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仁宗時,西北邊事起,韓琦任陝西經略招讨使,與範仲淹率兵拒戰。韓、範久在兵間,名重當時,爲宋廷所倚重,時人稱爲“韓範”。西夏和成,入爲樞密副使,嘉中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國公。琦爲相十年,臨大事,決大議,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爲。卒谥忠獻。《宋史》有傳。去黃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韓琦曾與其兄在黃州居過,黃州人以此爲榮。蘇轼作有《書韓魏公黃州詩後》一文:“魏公去黃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爲詩。”此處用韓琦之思念黃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吳縣。〔24〕子瞻爲黃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蘇轼作《書韓魏公黃州詩後》雲:“

而轼亦公(即韓琦)之門人,谪居于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将老焉,則亦黃人也。于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爲黃人無窮之思。”黃人,即黃州人。〔25〕内庭:即内廷,宮廷之内。隆慶四年(1570),歸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執掌内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因此有機會在内廷與時任給事中的魏用晦見面。〔26〕太息:出聲長歎。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别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曆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于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内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并稱爲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贊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出自明代归有光的《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译文注释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

,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

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3〕治:治理。〔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5〕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6〕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7〕尚:还。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8〕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

市西北阊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剑池:池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9〕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10〕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11〕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12〕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为吴县:出任吴县县令。〔13〕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

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14〕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15〕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16〕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17〕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18〕被:通“披”,受。泽:恩惠。荣:兴旺。〔19〕择胜:选择形胜之处。〔20〕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宫:即道观。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21〕既去:已经离开。〔22)惓惓

án全):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23〕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劾以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间,累迁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再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常州,谥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宋史》有传。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24〕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

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州人。〔25〕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26〕太息:出声长叹。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56771.html

上一篇:翩绵连以牢落兮,漂乍弃而为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