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5-19 18:44:0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踏青

出自先秦列禦寇的《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

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麽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麽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方:指面積。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爲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甯省遼河以西的地區。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且:副詞,将近。面山而居:面對着山居住。懲(chéng):戒,這裏是“苦于、爲......所苦”的意思。塞(sè):阻塞。迂(yū):曲折、繞遠。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汝:你。這裏做複數看,爲“你們”的意思。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獻疑:提出疑問。以:憑借。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損::削減。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爲“連……也……”,常與“不”連用。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内。魁(kuí)。丘:土堆。置:安放。且:況且。焉:疑問代詞,哪裏。荷(hè):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

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裏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孀(shuāng) :孀妻,寡婦。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龀(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恒齒。這裏始龀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龀,換牙。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叟(sǒu):老頭。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長息:長歎。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裏指山的一小部分。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匮(kuì):竭盡的意思。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苦:愁。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裏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帝:神話中的天帝。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負:背。厝(cuò):同“措”,放置。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隴斷:即壟斷,山岡高

地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爲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爲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裏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對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變“出入之迂”爲“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不怕困難,親行動,他“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目光長遠,能辯證地看問題,他認識到“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則與其相反,他譏笑

、責備愚公的行爲;他輕視愚公的力量,質問愚公,“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淺,隻看到愚公的“殘年餘力”,而忽視了子孫的綿延不絕。兩相對比,愚公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石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也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結尾深意:照應故事開頭。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兩個兒子背走,愚公的願望實現。雖是神助,但愚公之誠,不可磨滅;移山之功歸屬于愚公!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于。這裏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曲折。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麽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平

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裏的“指通”“達于”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裏,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着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匮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隻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

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爲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緻。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麽樣呢?”這話說得尖刻、誇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态度。但最後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别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态,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爲又信口開河、好爲人師,這種人自以爲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晉張湛(1)“北山愚公者”──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3)“河曲智叟亡以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4)“懼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則山會平矣。世鹹知積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緻)少。夫九層起于累土,高岸遂爲幽谷;苟功無廢舍,不期朝夕,而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今砥砺之與刀劍相磨不已,則知其将盡。二物如此,則丘壑消盈無所緻疑。若以大小遲速爲惑者,未能推類也。(5)“無隴斷焉”──夫期功于旦夕者,聞歲暮而緻歎;取美于當年者,在身後長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爲一朝,億代爲曠息,忘懷以造事,

無心而爲功,在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别,莫知其先後。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與(欤)?

創作背景

  戰國初期,出現了百家争鳴的局面,各家學派在傳揚自己的主張時,常運用大量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這樣,寓言就空前繁榮起來。

作者簡介

列禦寇,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缪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出自先秦列御寇的《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

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指面积。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塞(sè):阻塞。迂(yū):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损::削减。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丘:土堆。置:安放。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荷(hè):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

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孀(shuāng)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sǒu):老头。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匮(kuì):竭尽的意思。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苦:愁。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ò):同“措”,放置。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断:即垄断,山冈高

地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

、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平

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晋张湛(1)“北山愚公者”──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3)“河曲智叟亡以应”──屈其理而服其志也。(4)“惧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而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5)“无陇断焉”──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旷息,忘怀以造事,

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与(欤)?

创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20965.html

上一篇:隋侯於是鄙其夜光,宋王於是陋其结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