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名言名句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发布时间:2022-09-30 10:31:42

分类:名言名句发布者:陌颜
原文賞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
拼音解讀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xī rì yī zuò :yá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歎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輝映。青蔥的樹木,翠綠的竹林,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将要消散的時候,傳來了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争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注釋本文節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2. 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3.山川之美 之:的。4. 共:都5.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爲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6.四時:四季。7.将:将要。8.歇:消散。9.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10.沉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争相跳出水面。沉鱗,潛遊在水中的魚,(這裏用了借代的手法,鱗指代魚)11.亂:此起彼伏。12.實:确實,的确。13.是:這(是)。14.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衆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15.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爲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16.自:從。17.未:沒有。18.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19. 奇:指奇山異水。20. 山川:山河21. 美:美景22. 俱:都23. 青林:青蔥的林木24. 翠竹:翠綠的竹林25. 競躍:競相跳躍26. 者:……的人了。

相關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将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晖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爲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産生完整、統一的印象。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态,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無疑。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裏,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優美的意境。以飽和着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緻,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裏是“高峰入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裏“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輝,衆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着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爲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爲絢麗動人。

  其三

  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缭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隻見晨曦,猿啼鳥鳴,衆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霭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遊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别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緻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

  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爲靜,流水爲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遊魚躍水爲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爲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缜密的結構。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叙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歎總括前文,複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叙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爲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複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 “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雲”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顔色、聲音、動作的狀态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爲主,很是整饬,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因此而隐居茅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作者介紹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稱陵(今江蘇省江甯縣)人。年少時好讀書,鑽研道術。年長以後博覽群書,傳說他「一事不知,以爲深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隸,好著述。齊高帝作相,曾引他爲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辭官,隐于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隐居」。梁武帝即位後,屢次聘請他,他不肯出山。但國家每有大事,總要去向他求教,時人稱他「山中宰相」。死後谥爲「貞白先生」。有輯本《陶隐居集》。

以上就是高峰入雲,清流見底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拼音解读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xī rì yī zuò :y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2.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3.山川之美 之:的。4. 共:都5.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6.四时:四季。7.将:将要。8.歇:消散。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11.乱:此起彼伏。12.实:确实,的确。13.是:这(是)。14.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1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16.自:从。17.未:没有。1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19. 奇:指奇山异水。20. 山川:山河21. 美:美景22. 俱:都23. 青林:青葱的林木24. 翠竹:翠绿的竹林25. 竞跃:竞相跳跃26. 者:……的人了。

相关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此而隐居茅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作者介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称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年少时好读书,钻研道术。年长以后博览群书,传说他「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隶,好著述。齐高帝作相,曾引他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永明十年辞官,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即位后,屡次聘请他,他不肯出山。但国家每有大事,总要去向他求教,时人称他「山中宰相」。死后谥为「贞白先生」。有辑本《陶隐居集》。

以上就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全文阅读]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18775.html

上一篇: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精选名言名句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名言名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