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0 07:07:06
首三句描繪荷花、荷葉,以紅妝、翠蓋來形容它們,以“擁”字襯托荷花之豔麗,以“翻”字刻畫風吹荷葉的狀态。時當盛夏,放眼眺望,但見水面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楊萬裏《曉出淨慈送林子方》)這裏用一“暗”字說明其投影蔭蔽了水邊之地。
“波面”兩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陳與義《虞美人》詞小序中描寫荷花雲:“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伊人亦結伴登上小舟,泛遊于荷花中。采香,見範成大《吳郡志》卷八:“吳王種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這裏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寫飲酒遊樂。歐陽修有《漁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歡樂的情調,可以作爲對比:“花底忽聞敲兩槳,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将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裏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厮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眠一饷。驚起望,船頭擱在沙灘上。”寫民間少女以荷葉當酒盞,歡飲至臉龐和荷花一樣,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擱淺。在本詞則僅以“水濺紅裙”和“晚醉”來概括這遊樂的場面,他們在舟中潑水相戲,濺濕了色如荷花的紅裙,歡飲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覺,已是夜幕降臨,月兒初上,風清露涼,歡樂已随白晝消逝,分别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下片連接上文寫分别以後,思念同舟賞荷的伊人。“兩凝伫”,點出雙方黯然難舍之情。伊人去後,唯餘寂聊憂悶,耳中不聞遏雲歌聲,“嬌姿”是指懷想中伊人默默無語的姿容,同時也關連到眼前“欲斂嬌紅向人語”的荷花。
“魂夢”兩句,寫西風乍起,想伊人别情無限,魂牽夢萦,心中良苦。這裏亦暗指荷花紅,蓮心苦,“朝來又覺西風起。”“蓮子與人長厮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裏。”(歐陽修《漁家傲》)
結末四句。以“遙想”兩字,設想伊人此時亦正爲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濱,雙眉微蹙,宛如淩波仙子,縱然相隔雲山萬疊,自己亦能領會她的柔情。但她那優雅的儀态和輕盈的步履,猶如四周嫣然搖動的荷花,“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争忍淩波去。隻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姜夔《念奴嬌》)兩者如今都無由得見,這種清幽的境界,亦隻好讓水際沙邊的鷗鹭去領略了。
首三句描繪荷花、荷葉,以紅妝、翠蓋來形容它們,以“擁”字襯托荷花之豔麗,以“翻”字刻畫風吹荷葉的狀态。時當盛夏,放眼眺望,但見水面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楊萬裏《曉出淨慈送林子方》)這裏用一“暗”字說明其投影蔭蔽了水邊之地。
“波面”兩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陳與義《虞美人》詞小序中描寫荷花雲:“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伊人亦結伴登上小舟,泛遊于荷花中。采香,見範成大《吳郡志》卷八:“吳王種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這裏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寫飲酒遊樂。歐陽修有《漁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歡樂的情調,可以作爲對比:“花底忽聞敲兩槳,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将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裏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厮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眠一饷。驚起望,船頭擱在沙灘上。”寫民間少女以荷葉當酒盞,歡飲至臉龐和荷花一樣,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擱淺。在本詞則僅以“水濺紅裙”和“晚醉”來概括這遊樂的場面,他們在舟中潑水相戲,濺濕了色如荷花的紅裙,歡飲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覺,已是夜幕降臨,月兒初上,風清露涼,歡樂已随白晝消逝,分别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下片連接上文寫分别以後,思念同舟賞荷的伊人。“兩凝伫”,點出雙方黯然難舍之情。伊人去後,唯餘寂聊憂悶,耳中不聞遏雲歌聲,“嬌姿”是指懷想中伊人默默無語的姿容,同時也關連到眼前“欲斂嬌紅向人語”的荷花。
“魂夢”兩句,寫西風乍起,想伊人别情無限,魂牽夢萦,心中良苦。這裏亦暗指荷花紅,蓮心苦,“朝來又覺西風起。”“蓮子與人長厮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裏。”(歐陽修《漁家傲》)
結末四句。以“遙想”兩字,設想伊人此時亦正爲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濱,雙眉微蹙,宛如淩波仙子,縱然相隔雲山萬疊,自己亦能領會她的柔情。但她那優雅的儀态和輕盈的步履,猶如四周嫣然搖動的荷花,“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争忍淩波去。隻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姜夔《念奴嬌》)兩者如今都無由得見,這種清幽的境界,亦隻好讓水際沙邊的鷗鹭去領略了。
以上就是波面澄霞,蘭艇采香去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首三句描绘荷花、荷叶,以红妆、翠盖来形容它们,以“拥”字衬托荷花之艳丽,以“翻”字刻画风吹荷叶的状态。时当盛夏,放眼眺望,但见水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里用一“暗”字说明其投影荫蔽了水边之地。
“波面”两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陈与义《虞美人》词小序中描写荷花云:“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伊人亦结伴登上小舟,泛游于荷花中。采香,见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这里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写饮酒游乐。欧阳修有《渔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欢乐的情调,可以作为对比:“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写民间少女以荷叶当酒盏,欢饮至脸庞和荷花一样,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搁浅。在本词则仅以“水溅红裙”和“晚醉”来概括这游乐的场面,他们在舟中泼水相戏,溅湿了色如荷花的红裙,欢饮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月儿初上,风清露凉,欢乐已随白昼消逝,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片连接上文写分别以后,思念同舟赏荷的伊人。“两凝伫”,点出双方黯然难舍之情。伊人去后,唯余寂聊忧闷,耳中不闻遏云歌声,“娇姿”是指怀想中伊人默默无语的姿容,同时也关连到眼前“欲敛娇红向人语”的荷花。
“魂梦”两句,写西风乍起,想伊人别情无限,魂牵梦萦,心中良苦。这里亦暗指荷花红,莲心苦,“朝来又觉西风起。”“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欧阳修《渔家傲》)
结末四句。以“遥想”两字,设想伊人此时亦正为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滨,双眉微蹙,宛如凌波仙子,纵然相隔云山万叠,自己亦能领会她的柔情。但她那优雅的仪态和轻盈的步履,犹如四周嫣然摇动的荷花,“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两者如今都无由得见,这种清幽的境界,亦只好让水际沙边的鸥鹭去领略了。
首三句描绘荷花、荷叶,以红妆、翠盖来形容它们,以“拥”字衬托荷花之艳丽,以“翻”字刻画风吹荷叶的状态。时当盛夏,放眼眺望,但见水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里用一“暗”字说明其投影荫蔽了水边之地。
“波面”两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陈与义《虞美人》词小序中描写荷花云:“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伊人亦结伴登上小舟,泛游于荷花中。采香,见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这里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写饮酒游乐。欧阳修有《渔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欢乐的情调,可以作为对比:“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写民间少女以荷叶当酒盏,欢饮至脸庞和荷花一样,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搁浅。在本词则仅以“水溅红裙”和“晚醉”来概括这游乐的场面,他们在舟中泼水相戏,溅湿了色如荷花的红裙,欢饮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月儿初上,风清露凉,欢乐已随白昼消逝,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片连接上文写分别以后,思念同舟赏荷的伊人。“两凝伫”,点出双方黯然难舍之情。伊人去后,唯余寂聊忧闷,耳中不闻遏云歌声,“娇姿”是指怀想中伊人默默无语的姿容,同时也关连到眼前“欲敛娇红向人语”的荷花。
“魂梦”两句,写西风乍起,想伊人别情无限,魂牵梦萦,心中良苦。这里亦暗指荷花红,莲心苦,“朝来又觉西风起。”“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欧阳修《渔家傲》)
结末四句。以“遥想”两字,设想伊人此时亦正为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滨,双眉微蹙,宛如凌波仙子,纵然相隔云山万叠,自己亦能领会她的柔情。但她那优雅的仪态和轻盈的步履,犹如四周嫣然摇动的荷花,“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两者如今都无由得见,这种清幽的境界,亦只好让水际沙边的鸥鹭去领略了。
以上就是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
上一篇: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