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9 18:15:48
劉過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關心北伐,熱衷于祖國的統一。加之他的詞聞名天下,所以宋史虛稱他爲“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氣義撼當世”(見《龍洲詞跋》)。因此,劉過與當時某些将領有過交往。詞題中“張路分”,姓張,擔任路分都監的官職,生平不詳。路分都監爲宋代路一級的軍事長官。古代軍隊常于秋天演習,由長官檢閱,故稱“秋閱”。這首詞記錄了張路分舉行“秋閱”的壯觀場景,描繪了一個能文善武的抗戰派儒将形象,抒發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強烈願望和祖國統一的愛國激情。
首三句從聽覺上寫演習開始前和開始時的景況。“萬馬”,說明演習規模之大。“萬馬”而“不嘶”,讓人想見軍容之整肅,軍紀之嚴明。在如此寂靜之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寒角”,顯得格外嘹亮清澈。“寒”字,不僅暗應詞題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肅殺氣氛。而“寒角”隻“一聲”,就“令行柳營”,全軍立即聞“聲”而動,可見這支軍隊具有一種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隻有這樣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下面從視覺上寫開始後的情景。“見秋原如掌”四句,從整體上寫雄壯陣勢。“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從不同側面描繪演兵場上的壯觀景象:平原上槍林刀叢突現;鐵騎奔馳,快如流星;隊形縱橫,變化莫測。“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總。“人”,指張路分。這時,他正在油幢軍帳之中,按兵法指揮萬馬千軍。然而其儀态卻是“羽扇從容裘帶輕”,表現出一派儒雅風度:手執羽毛大扇,身着輕裘緩帶,舉止從容不迫,令人想起蘇轼的《念奴嬌》:“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這與演兵場上那種驚心動魄景象和将帥的風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勢上的起伏跌宕,也爲下文描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作了過渡。
“君知否”三句開始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詞人用設問轉入,攝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種”收束上文,意謂此乃天生将種,然後才說這位善于治軍用兵的統帥“曾系詩盟”,即曾參加過詩人的集會。行文頓挫有緻,上下映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人以立體感。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爲下片的進一步描寫奠定了基礎。
下片換頭兩句,直承“曾系詩盟”而來。“龍蛇紙上飛騰”,寫其詩情之飽滿,文思之敏捷,草書時筆走龍蛇。這是正面刻畫。“看落筆、四筵風雨驚”,寫其詩意絕妙,風雨爲驚,四座無不傾倒,大有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況味。這是側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将形象已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僅以贊揚人物的“詩情将略,一時才氣超然”(陸遊《漢宮春》)爲目的,則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蘊,而應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塵沙出塞,封侯萬裏,印金如鬥,未惬平生。”這是寫其不屑于一己之榮升。“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腰間利劍,他經常拂拭,以此劍殺卻那占據中原的金國統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這幾句前後又恰成反照:前四句從反面着筆,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後三句從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還我河山”。否定堅決有力,肯定斬釘截鐵,将一個在“金瓯半缺”、“神州陸沉”時代的抗戰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壯志揭示出來,令人肅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後三句寫“秋閱”結束和作者的感受。“歸來晚”,說明演習時間之長。“聽随軍鼓吹,已帶邊聲”,随軍樂隊演奏之聲,在作者聽來,似乎已帶上邊地戰場上的那種沖殺之聲。那裏,“随軍鼓吹”之所以幻化爲“邊聲”,正說明詞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舉兵。
這首詞是以塑造一個抗戰派儒将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愛國之情的,詞人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成分。其中“不斬樓蘭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靈魂,同時也正是詞人之心聲。在藝術上,作者精心提煉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入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注意選擇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細節入詞,如“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羽扇從容裘帶輕”。二、注意選擇能突出人物将帥之才的細節入詞,如“拂拭腰間,吹毛劍在”等。所以詞中洋溢着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顯得真實可感。宋詞中集中描繪軍事場面與刻畫軍事将領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見。這首詞可謂佼佼者。
劉過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關心北伐,熱衷于祖國的統一。加之他的詞聞名天下,所以宋史虛稱他爲“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氣義撼當世”(見《龍洲詞跋》)。因此,劉過與當時某些将領有過交往。詞題中“張路分”,姓張,擔任路分都監的官職,生平不詳。路分都監爲宋代路一級的軍事長官。古代軍隊常于秋天演習,由長官檢閱,故稱“秋閱”。這首詞記錄了張路分舉行“秋閱”的壯觀場景,描繪了一個能文善武的抗戰派儒将形象,抒發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強烈願望和祖國統一的愛國激情。
首三句從聽覺上寫演習開始前和開始時的景況。“萬馬”,說明演習規模之大。“萬馬”而“不嘶”,讓人想見軍容之整肅,軍紀之嚴明。在如此寂靜之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寒角”,顯得格外嘹亮清澈。“寒”字,不僅暗應詞題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肅殺氣氛。而“寒角”隻“一聲”,就“令行柳營”,全軍立即聞“聲”而動,可見這支軍隊具有一種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隻有這樣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下面從視覺上寫開始後的情景。“見秋原如掌”四句,從整體上寫雄壯陣勢。“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從不同側面描繪演兵場上的壯觀景象:平原上槍林刀叢突現;鐵騎奔馳,快如流星;隊形縱橫,變化莫測。“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總。“人”,指張路分。這時,他正在油幢軍帳之中,按兵法指揮萬馬千軍。然而其儀态卻是“羽扇從容裘帶輕”,表現出一派儒雅風度:手執羽毛大扇,身着輕裘緩帶,舉止從容不迫,令人想起蘇轼的《念奴嬌》:“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這與演兵場上那種驚心動魄景象和将帥的風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勢上的起伏跌宕,也爲下文描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作了過渡。
“君知否”三句開始寫張路分的文才詩情。詞人用設問轉入,攝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種”收束上文,意謂此乃天生将種,然後才說這位善于治軍用兵的統帥“曾系詩盟”,即曾參加過詩人的集會。行文頓挫有緻,上下映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人以立體感。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爲下片的進一步描寫奠定了基礎。
下片換頭兩句,直承“曾系詩盟”而來。“龍蛇紙上飛騰”,寫其詩情之飽滿,文思之敏捷,草書時筆走龍蛇。這是正面刻畫。“看落筆、四筵風雨驚”,寫其詩意絕妙,風雨爲驚,四座無不傾倒,大有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況味。這是側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将形象已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僅以贊揚人物的“詩情将略,一時才氣超然”(陸遊《漢宮春》)爲目的,則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蘊,而應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塵沙出塞,封侯萬裏,印金如鬥,未惬平生。”這是寫其不屑于一己之榮升。“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腰間利劍,他經常拂拭,以此劍殺卻那占據中原的金國統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這幾句前後又恰成反照:前四句從反面着筆,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後三句從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還我河山”。否定堅決有力,肯定斬釘截鐵,将一個在“金瓯半缺”、“神州陸沉”時代的抗戰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壯志揭示出來,令人肅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後三句寫“秋閱”結束和作者的感受。“歸來晚”,說明演習時間之長。“聽随軍鼓吹,已帶邊聲”,随軍樂隊演奏之聲,在作者聽來,似乎已帶上邊地戰場上的那種沖殺之聲。那裏,“随軍鼓吹”之所以幻化爲“邊聲”,正說明詞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舉兵。
這首詞是以塑造一個抗戰派儒将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愛國之情的,詞人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成分。其中“不斬樓蘭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靈魂,同時也正是詞人之心聲。在藝術上,作者精心提煉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入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注意選擇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細節入詞,如“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羽扇從容裘帶輕”。二、注意選擇能突出人物将帥之才的細節入詞,如“拂拭腰間,吹毛劍在”等。所以詞中洋溢着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顯得真實可感。宋詞中集中描繪軍事場面與刻畫軍事将領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見。這首詞可謂佼佼者。
以上就是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刘过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关心北伐,热衷于祖国的统一。加之他的词闻名天下,所以宋史虚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见《龙洲词跋》)。因此,刘过与当时某些将领有过交往。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首三句从听觉上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万马”,说明演习规模之大。“万马”而“不嘶”,让人想见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在如此寂静之中,突然响起了“一声寒角”,显得格外嘹亮清澈。“寒”字,不仅暗应词题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肃杀气氛。而“寒角”只“一声”,就“令行柳营”,全军立即闻“声”而动,可见这支军队具有一种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下面从视觉上写开始后的情景。“见秋原如掌”四句,从整体上写雄壮阵势。“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从不同侧面描绘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平原上枪林刀丛突现;铁骑奔驰,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人”,指张路分。这时,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手执羽毛大扇,身着轻裘缓带,举止从容不迫,令人想起苏轼的《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与演兵场上那种惊心动魄景象和将帅的风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势上的起伏跌宕,也为下文描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作了过渡。
“君知否”三句开始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词人用设问转入,摄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种”收束上文,意谓此乃天生将种,然后才说这位善于治军用兵的统帅“曾系诗盟”,即曾参加过诗人的集会。行文顿挫有致,上下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人以立体感。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奠定了基础。
下片换头两句,直承“曾系诗盟”而来。“龙蛇纸上飞腾”,写其诗情之饱满,文思之敏捷,草书时笔走龙蛇。这是正面刻画。“看落笔、四筵风雨惊”,写其诗意绝妙,风雨为惊,四座无不倾倒,大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况味。这是侧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仅以赞扬人物的“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陆游《汉宫春》)为目的,则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蕴,而应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这是写其不屑于一己之荣升。“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腰间利剑,他经常拂拭,以此剑杀却那占据中原的金国统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这几句前后又恰成反照:前四句从反面着笔,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后三句从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还我河山”。否定坚决有力,肯定斩钉截铁,将一个在“金瓯半缺”、“神州陆沉”时代的抗战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壮志揭示出来,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后三句写“秋阅”结束和作者的感受。“归来晚”,说明演习时间之长。“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随军乐队演奏之声,在作者听来,似乎已带上边地战场上的那种冲杀之声。那里,“随军鼓吹”之所以幻化为“边声”,正说明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举兵。
这首词是以塑造一个抗战派儒将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词人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成分。其中“不斩楼兰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灵魂,同时也正是词人之心声。在艺术上,作者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入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注意选择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细节入词,如“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羽扇从容裘带轻”。二、注意选择能突出人物将帅之才的细节入词,如“拂拭腰间,吹毛剑在”等。所以词中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真实可感。宋词中集中描绘军事场面与刻画军事将领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见。这首词可谓佼佼者。
刘过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关心北伐,热衷于祖国的统一。加之他的词闻名天下,所以宋史虚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见《龙洲词跋》)。因此,刘过与当时某些将领有过交往。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首三句从听觉上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万马”,说明演习规模之大。“万马”而“不嘶”,让人想见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在如此寂静之中,突然响起了“一声寒角”,显得格外嘹亮清澈。“寒”字,不仅暗应词题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肃杀气氛。而“寒角”只“一声”,就“令行柳营”,全军立即闻“声”而动,可见这支军队具有一种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下面从视觉上写开始后的情景。“见秋原如掌”四句,从整体上写雄壮阵势。“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从不同侧面描绘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平原上枪林刀丛突现;铁骑奔驰,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人”,指张路分。这时,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手执羽毛大扇,身着轻裘缓带,举止从容不迫,令人想起苏轼的《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与演兵场上那种惊心动魄景象和将帅的风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势上的起伏跌宕,也为下文描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作了过渡。
“君知否”三句开始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词人用设问转入,摄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种”收束上文,意谓此乃天生将种,然后才说这位善于治军用兵的统帅“曾系诗盟”,即曾参加过诗人的集会。行文顿挫有致,上下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人以立体感。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奠定了基础。
下片换头两句,直承“曾系诗盟”而来。“龙蛇纸上飞腾”,写其诗情之饱满,文思之敏捷,草书时笔走龙蛇。这是正面刻画。“看落笔、四筵风雨惊”,写其诗意绝妙,风雨为惊,四座无不倾倒,大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况味。这是侧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仅以赞扬人物的“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陆游《汉宫春》)为目的,则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蕴,而应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这是写其不屑于一己之荣升。“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腰间利剑,他经常拂拭,以此剑杀却那占据中原的金国统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这几句前后又恰成反照:前四句从反面着笔,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后三句从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还我河山”。否定坚决有力,肯定斩钉截铁,将一个在“金瓯半缺”、“神州陆沉”时代的抗战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壮志揭示出来,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后三句写“秋阅”结束和作者的感受。“归来晚”,说明演习时间之长。“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随军乐队演奏之声,在作者听来,似乎已带上边地战场上的那种冲杀之声。那里,“随军鼓吹”之所以幻化为“边声”,正说明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举兵。
这首词是以塑造一个抗战派儒将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词人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成分。其中“不斩楼兰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灵魂,同时也正是词人之心声。在艺术上,作者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入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注意选择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细节入词,如“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羽扇从容裘带轻”。二、注意选择能突出人物将帅之才的细节入词,如“拂拭腰间,吹毛剑在”等。所以词中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真实可感。宋词中集中描绘军事场面与刻画军事将领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见。这首词可谓佼佼者。
以上就是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拼音解读:shuòfēngchuīsànsāngèngxuě,qiành...[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