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筆方圓結合,剛柔兼濟,既嚴謹又潇灑,傳爲王羲之醉酒後的作品,醒來後王又寫多幅,均無第一幅的神韻,可以說至今無人可與之比肩。蘭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筆風,在後世極爲流行,所謂“學書先學王”。隻在唐代顔真卿創肥壯的顔體以後,這種風氣才有所改變。
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是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中國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等“少長群賢”共41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爲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爲《蘭亭詩》。《蘭亭集序》爲王羲之爲《蘭亭詩》寫的序言。《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骈句、骈散,堪稱曆代名篇。
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态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别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殇爲妄作”,尤爲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潇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爲”等字,各有變化,特别是“之”字,達到了藝術上多樣與統一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爲線索,叙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着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迹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禅室随筆》說:“章法爲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内的馮承素摹本(複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爲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鈎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遊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爲僧,臨習王羲之真迹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将《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将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爲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将原迹雙鈎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诏将《蘭亭集序》真迹作爲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随化,終期于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殇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品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醜之年,陰曆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爲了)做禊事。衆多賢才都彙聚在這裏,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來作爲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飲酒一杯,詠詩一首,也足以令人抒發内心深處的情意。
這一天,清明爽朗,和風習習。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内暢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自由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舍愛好各不相同,恬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将到來;等到(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随着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随着産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成爲舊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是一件大事。”怎麽能不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歎悲傷的,不能明白于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抄錄他們做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由緣,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将有感慨于這次聚會的詩文。
以上就是描寫蘭亭的優美散文,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作品欣賞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
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
月初,王羲之与
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
写的序言。《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
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堪称历代名篇。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
向上的,特别
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
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
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
大小参差,既有精心
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
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
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
一座高峰,它滋养了
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
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
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
复制品),真本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
顿挫、
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
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品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
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
少的都聚集
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
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
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
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
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
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
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
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
即将到来;
等到(
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
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
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
消灭!古
人说:“死生是
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
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
有不面对
他们的文章而感叹
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
起来的
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
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以上就是描写兰亭的优美散文,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作品欣赏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雨后新晴
日角初露,薄雾渐去,昨夜风雨飒叶。倚楼听,枝打声。;窗儿明,有鸟声,声声沁人意。意在此,心在彼,不曾相宜,却总相宜。尽在雨后新晴里。...[全文阅读]
咏鄱阳湖
李文旺1990年桂林山水万人睹,娉婷西湖更楚楚,君若江西走一回,留恋鄱湖忘西湖。...[全文阅读]
党旗颂
七月的朝霞,染红东边的天际;七月的彩虹,连起远方的天地;七月的党旗,颜色格外的艳丽;七月的党旗,飘扬了九十三年,七月的党旗,举手向你敬个礼!党旗啊,党旗!你是团...[全文阅读]
赞美春天
赞美春天赞美春天春天的花儿,娇艳美丽。春天的气息,沁人心脾。春天的大地,生气勃勃。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啊!我爱和煦的春风;我爱牛毛似的春雨;我爱春天的芬芳;我...[全文阅读]
描写夏天的现代诗10首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雨如万条银丝从天...[全文阅读]
古塔
斜杵在黄土高原的皱纹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你的本质都是一疙瘩黄土以巍然拔节的姿势以跂足瞭望的神情横空出世 像一柱冲天的土漏斗像一棵根深柢固的大树像一位顶天...[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兰亭的优美散文,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作品欣赏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0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