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衣作者:【杜秋娘】年代:【唐】體裁:【樂府】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簡析】:這首詩作并非藝術上最爲上乘,然确也不讓須眉,可誦可傳。詩可理解爲惜陰,亦可理解爲及時行東,但主題似爲勸人及時進取,不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锜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見杜牧《杜秋娘詩》及自注)。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詩選本徑題爲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缭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爲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何以如此?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複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隻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複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緻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爲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複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纡回徐緩的。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複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複,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複。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于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饬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铢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複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裏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雲雲與上聯“莫——須”雲雲,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複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複、句與句的反複、聯與聯的反複,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内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了。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兩句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複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其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複,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見一,作爲獨立的詩篇已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難怪它那樣使人心醉而被廣泛流傳了。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于修辭的别緻新穎。一般情況下,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後情語。此詩一反常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後比,先情語後景語,殊屬别緻。“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發。不用“人生幾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歡愛的象征)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因此遠遠大于“及時行樂”這一庸俗思想本身,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緻無窮悔恨,這層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尋味,多有藝術說服力!。
金缕衣作者:【杜秋娘】
年代:【唐】体裁:【乐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
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简析】:这首诗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确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诗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东,但主题似为劝人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
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
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
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
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
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
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
复返的。可是,世
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
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
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三、四句则构成
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
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
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
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
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
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
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
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
调节奏由徐缓
变得峻急、热烈。“堪折
——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
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
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
在的韵律,诵读
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
《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
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
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
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
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
老大徒伤悲”一类
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
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过乌衣巷
箫瑟因歌随拍落,楚宫柳姬舞香回。王谢逞富延宾客,但有东风送花开。...[全文阅读]
关于描写佘山的诗句
霓裳中序第一。佘山纵目极。咫尺音容寻未得。病骨恨销气力。奈短发飕飗,轻衫萧索。浮生若隙。记乍逢倾倒词客。人何似,和风晓日,万物被春色。岑寂。旧题颓壁。葬绮梦...[全文阅读]
四季歌(序)
伊园飘香百鸟鸣,醉春烟雨杨柳风。骄阳酷日暑难耐,清风菡萏粉香盈。华枫落英铺满地,望穿秋水碧云天。冰封万里雪纷飞,银装玉砌梨花散。春夏秋冬交相错,韶华流年在人间。...[全文阅读]
描写江河湖的词语,你们心目中,最能代表江湖的字眼或诗词。?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若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全文阅读]
描写姥姥的优秀作文400字(精选12篇)
记叙文高分八大技巧。一 高分技巧一:字迹工整、整洁干净。1.在极短的时间内,当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时,首先从心里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又怎么能为这样的考场作文打...[全文阅读]
描写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中国的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与桂花树就不说了。日本的竹取物语,讲的是月宫的公主。法国,疯狂的奥兰多,里面有详细描述过月亮中有一切地球遗失之物。菲律宾,食月的大蛇...[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云的对联,有哪些优美的文艺的句子、诗、词来描写或形容‘云’的,或者与‘云’有关的?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