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2 02:25:1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雨铃

出自先秦的《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譯文及注釋

譯文葫蘆瓜有苦味葉,濟水邊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緩緩過,淺就提裙快快走。

濟水茫茫漲得滿,岸叢野雉叫得歡。水漲車軸浸不到,野雉求偶鳴聲傳。

又聽嗈嗈大雁鳴,天剛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結冰來迎娶。

船夫揮手頻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戀人靜靜等。

注釋匏(páo袍):葫蘆之類。苦:一說苦味,一說枯。意指葫蘆八月葉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濟:水名。涉:一說涉水過河,一說渡口。厲:帶。一說解衣涉水,一說拴葫蘆在腰泅渡。揭(qì氣):提起下衣渡水。彌(mí彌):大水茫茫。盈:滿。鷕(yǎo咬):雌山雞叫聲。不濡(音如):不,語詞;濡,沾濕。軌:車軸頭。牡:雄雉。雝雝(yōng擁):大雁叫聲和諧。旦:天大明。歸妻:娶妻。迨(dài帶):及,等到;乘時。泮(pàn盼):分,此處當反訓爲“合”。冰泮,指冰融化。招招:招喚之貌,一說搖橹曲伸之貌。舟子:擺渡的船夫。人涉:他人要渡河。卬:(áng昂),代詞,表示“我”。否:不(

(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須:等待。友:指愛侶。

鑒賞

  期盼的愛情充滿了喜悅,而愛情的等待,卻又令人焦躁。這首詩所歌詠的,正是一位年輕女子對情人的又喜悅、又焦躁的等候。

  這等候發生在濟水渡口。從下文交代可知,女主人公大抵一清早就已來了。詩以“匏有苦葉”起興,即暗示了這等候與婚姻有關。因爲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開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的。匏瓜的葉兒已枯,則正當秋令嫁娶之時。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卻水深難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咛着:“深則厲,淺則揭”。那無非是在心中催促着心上人:水淺則提衣過來,水深就垂衣來會,就不必猶豫了。催對方垂衣涉濟,正透露出她這邊等候已急。

  詩中說:現 在天已漸漸大亮,通紅的旭日升起在濟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過,那“雝雝”鳴叫顯得有多歡快。但對于等候中的女主人公來說,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還深了幾分。要知道雁兒北飛,預告着冬日就要結束,春天就要到來。當濟水冰融化的時候,按古代的規矩便得停辦嫁娶之事了。所謂“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業起,昏(婚)禮殺(止)于此”(《孔子家語》),說的就是這一種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對“雝雝鳴雁”特

别關注了:連那雁兒都似在催促着姑娘,她就不能不爲之着急。于是“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合)”二句,讀來正如發自姑娘心底的呼喚,顯得十分熱切。

  詩之末章終于等來了擺渡船,那定是從對岸駛來載客的。船夫大約早就體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不安,所以關切地連聲招喚:“快上船吧!”他不可能知道,這姑娘急的并不是過河,恰是在駛來的船上沒見到心上人。“人涉昂否”二句之重複,重複得可謂妙極: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懷着羞澀,對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釋——“不是我要急着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須我友”的答語作結,結得情韻袅袅。船夫的會意微笑,姑娘那臉龐飛紅的窘态,以及将情人換作“朋友”的掩飾之辭,所傳達的似怨還愛的徽妙心理,均留在了詩外,任讀者自己去體味。

  據毛詩舊序稱,此詩爲“刺”衛宣公與夫人“并爲淫亂”之作;連頗不尊序的清人姚際恒《詩經通論》,亦以爲“其說可從”。這真不知從何說起。拂去舊說之附會,此詩實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趕快過來迎娶”(餘冠英《詩經選》)的絕妙情詩。

創作背景

  曆代解詩者對此詩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認爲它是“刺衛宣公”的作品;有的認爲它是“刺淫亂之詩”等。今世學者多把它看

做一首女子在濟水岸邊等待未婚夫時所吟唱的詩。

出自先秦的《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译文注释

译文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缓缓过,浅就提裙快快走。

济水茫茫涨得满,岸丛野雉叫得欢。水涨车轴浸不到,野雉求偶鸣声传。

又听嗈嗈大雁鸣,天刚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结冰来迎娶。

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

注释匏(páo袍):葫芦之类。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厉:带。一说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揭(qì气):提起下衣渡水。弥(mí弥):大水茫茫。盈:满。鷕(yǎo咬):雌山鸡叫声。不濡(音如):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牡:雄雉。雝雝(yōng拥):大雁叫声和谐。旦:天大明。归妻:娶妻。迨(dài带):及,等到;乘时。泮(pàn盼):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冰融化。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舟子:摆渡的船夫。人涉:他人要渡河。卬:(áng昂),代词,表示“我”。否:不(

(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须:等待。友:指爱侣。

鉴赏

  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这首诗所歌咏的,正是一位年轻女子对情人的又喜悦、又焦躁的等候。

  这等候发生在济水渡口。从下文交代可知,女主人公大抵一清早就已来了。诗以“匏有苦叶”起兴,即暗示了这等候与婚姻有关。因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的。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却水深难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咛着:“深则厉,浅则揭”。那无非是在心中催促着心上人:水浅则提衣过来,水深就垂衣来会,就不必犹豫了。催对方垂衣涉济,正透露出她这边等候已急。

  诗中说:现 在天已渐渐大亮,通红的旭日升起在济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过,那“雝雝”鸣叫显得有多欢快。但对于等候中的女主人公来说,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还深了几分。要知道雁儿北飞,预告着冬日就要结束,春天就要到来。当济水冰融化的时候,按古代的规矩便得停办嫁娶之事了。所谓“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婚)礼杀(止)于此”(《孔子家语》),说的就是这一种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对“雝雝鸣雁”特

别关注了:连那雁儿都似在催促着姑娘,她就不能不为之着急。于是“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合)”二句,读来正如发自姑娘心底的呼唤,显得十分热切。

  诗之末章终于等来了摆渡船,那定是从对岸驶来载客的。船夫大约早就体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不安,所以关切地连声招唤:“快上船吧!”他不可能知道,这姑娘急的并不是过河,恰是在驶来的船上没见到心上人。“人涉昂否”二句之重复,重复得可谓妙极: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怀着羞涩,对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释——“不是我要急着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须我友”的答语作结,结得情韵袅袅。船夫的会意微笑,姑娘那脸庞飞红的窘态,以及将情人换作“朋友”的掩饰之辞,所传达的似怨还爱的徽妙心理,均留在了诗外,任读者自己去体味。

  据毛诗旧序称,此诗为“刺”卫宣公与夫人“并为淫乱”之作;连颇不尊序的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以为“其说可从”。这真不知从何说起。拂去旧说之附会,此诗实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赶快过来迎娶”(余冠英《诗经选》)的绝妙情诗。

创作背景

  历代解诗者对此诗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认为它是“刺卫宣公”的作品;有的认为它是“刺淫乱之诗”等。今世学者多把它看

做一首女子在济水岸边等待未婚夫时所吟唱的诗。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mip-article/74700.html

上一篇: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