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分享好看原创的心情随笔!
诗歌大全>日志>心情随笔

林清玄:秋声一片

分类:心情随笔发布者:星光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裏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後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将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裏我們坐在冷氣房子裏,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爲春天正盛。然後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爲在都市裏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的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後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裏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麽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

紅花低窗,

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

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

麗谯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

問誰搖玉佩,

檐底鈴聲。

彩角聲随月堕,

漸連營馬動,

四起茄聲。

閃爍鄰燈,

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

碎哝哝多少蛋聲!

未了,

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裏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裏都有着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說我們季節感的迷失,是因爲台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在工業發展神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的祖先隻知道事物的實體、季節風雲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後來的人逐漸能穿透事物的實體找那更精細的物質,老一輩的人隻知道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後來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現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于,有粒于,将來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發現更細的組成。可歎的是,我們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見的實體,正是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隻見秋毫,不見輿薪”。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麽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麽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裏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内的氣溫以未,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裏猛力的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隻穿着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着“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見它蹑着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後的陽光有多麽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鳳吹拂的快意了。因爲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親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麽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爲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爲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後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歎;我們現在那些溫室裏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着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着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麽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着一種傷感的心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

红花低窗,

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

问谁摇玉佩,

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

渐连营马动,

四起茄声。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蛋声!

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于,有粒于,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未,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凤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有一种在乎,叫不打扰

有一种放下,叫不介意,有一种放手,叫不纠缠,有一种在乎,叫不打扰,有一种珍惜,叫不联系。世上最难说清楚的就是感情,有多少人,明明相爱却分离,看不到未来,又没有结...[全文阅读]

爱一个人不要爱到十分

太爱一个人,你会因为TA的温柔而满怀甜蜜,更会因为TA的冷漠而郁郁寡欢。太爱一个人,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完完全全不能自已。从此,你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喜...[全文阅读]

分手之后,便不要去打扰彼此的生活

你说你会爱我一辈子,我真傻,居然忘了问:“是这辈子还是下辈子”。也许某天,在喧闹的城市中,你我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望着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全文阅读]

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被视若珍宝,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被好好珍惜

从我们懂事开始,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好人总有一天会得到好的报答,于是我们做什么都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伤害别人。可从来都没有人告诉...[全文阅读]

你的爱情,别太卑微

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比谁更舍不得谁离开谁。想你念你牵挂你的人,那是你生命中的有缘人,但是如果你把这份爱这个人看得太重,一味地放低自己的身段去迎合,你...[全文阅读]

致可怜的自己

每天从早忙到晚,省吃省喝省点钱,一日三餐,随便吃点,衣服鞋子,能穿几年。不敢潇洒走一回,肩上担着责任,不敢任性花一次,包里没有存款。累了,坚持;痛了,忍着。在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林清玄:秋声一片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310898.html

上一篇:眷恋,因懂得而生;相伴,因思念而聚

下一篇:更多心情随笔

心情随笔相关文章
更多心情随笔文章

精选心情随笔

经典日志分类阅读

心情随笔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