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诗文!
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寄赠闫季庸明府闫马卧仙受业恩师

分类:古诗文发布者:金银花

香山老将有奇節,匣裏青萍三尺雪。自從百煉受恩多,感激良工心倍切。

當時大冶躍精金,此日上方歸巨阙。心同鐵石不銷磨,身老風潮豈埋沒。

出匣分明見膽肝,兩手摩挲五情熱。生平懷抱爲知音,當陽漫與時流說。

殷勤借問報恩誰,山西夫子非等夷。歐冶門中無鈍鐵,馬融帳底見威儀。

文章禮樂述周孔,刑名功利皆糠秕。有時耳提複面命,不待嚴父加鞭笞。

有時解衣更推食,恍惚慈母憐嬰兒。天高地厚誡罔極,日臨月照均無私。

登壇未遂淩煙志,把劍還思在冶時。我聞将軍言款款,我愛将軍不忘本。

閒人洞見貴人心,馀生恨識先生晚。先生之德高且深,先生之道舒能卷。

先生之教無藩籬,先生之壽無邊岸。但願先生百億春,眼見玉門歸定遠。

酒三觞,茶七椀。高歌文水濱,永作隐泉伴。白發參差總不知,黃河清濁休相管。

作者簡介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從本師西來離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繼法于碩堂禅師,系憨山大師徒孫。與陶環、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爲生死之交。與屈大均、梁佩蘭唱酬,粵中士人多從教遊。先後主持澳門普濟寺、肇慶慶雲寺、廣州大通寺,終于大通。其

其爲人豪放倜傥,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爲詩僧第一。作品有《楞嚴直說》十卷、《鼎湖山志》八卷、《鹹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剛直說》一卷、《老子直說》二卷、《莊子内篇注》一卷等。

香山老将有奇节,匣里青萍三尺雪。自从百炼受恩多,感激良工心倍切。

当时大冶跃精金,此日上方归巨阙。心同铁石不销磨,身老风潮岂埋没。

出匣分明见胆肝,两手摩挲五情热。生平怀抱为知音,当阳漫与时流说。

殷勤借问报恩谁,山西夫子非等夷。欧冶门中无钝铁,马融帐底见威仪。

文章礼乐述周孔,刑名功利皆糠秕。有时耳提复面命,不待严父加鞭笞。

有时解衣更推食,恍惚慈母怜婴儿。天高地厚诫罔极,日临月照均无私。

登坛未遂凌烟志,把剑还思在冶时。我闻将军言款款,我爱将军不忘本。

閒人洞见贵人心,馀生恨识先生晚。先生之德高且深,先生之道舒能卷。

先生之教无藩篱,先生之寿无边岸。但愿先生百亿春,眼见玉门归定远。

酒三觞,茶七椀。高歌文水滨,永作隐泉伴。白发参差总不知,黄河清浊休相管。

作者简介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继法于硕堂禅师,系憨山大师徒孙。与陶环、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为生死之交。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粤中士人多从教游。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其

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焦山 其二

秃柳澄沙浪打涡,峭帆风饱掠江过。坡陀石磴盘盘上,佳处亭前晚景多。作者简介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改今名,号鹤望,别署有麒麟、爱自...[全文阅读]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东阳溪中赠答诗二首·其二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作者简介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全文阅读]

喜怒哀乐未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全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寄赠闫季庸明府闫马卧仙受业恩师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194260.html

上一篇:闻省中急变

下一篇:往年尝拜徐内翰外祖像追作此诗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精选古诗文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诗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