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风中摇曳着长发

出自清代蘇曼殊的《本事詩十首·選二》

烏舍淩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春雨樓頭尺八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賞析

  蘇曼殊,中國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爲僧,又三次還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後不到一年,又匆匆還俗,甚至連僧衣僧鞋都來不及更換,又以一個和尚的身份與詩人的氣質回到塵俗之中。作爲對社會改良充滿希望的熱血青年,他時而激昂,西裝革履,慷慨陳辭,爲革命而振臂高呼;時而頹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壇,在青燈黃卷中尋找精神的安慰。這兩首《本事詩》充分表現出了蘇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無忌曾指出蘇曼殊的《本事詩》十首都是他爲其所鍾愛的日本歌伎百助楓子所寫,但蘇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門,自知生死無常,不能給百助以家庭的安頓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終未能與百助結婚。此處所選的第一首詩就道出他内心的這種矛盾。 “烏舍淩波肌似雪”是以印度傳說中的神女烏舍來比喻百助,說她步履輕盈如淩波仙子,其肌膚又如雪似玉;“親持紅葉索題詩”是指百助對他詩才的愛戴和一片深情,此處用“紅葉題詩”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經曆。然而,詩人已

已經出家爲僧了,心中苦衷不能盡道,雖然鍾情百助,也隻好對這美妙動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詩的最後兩句正透露出詩人的矛盾:淚本是有情之物,詩人偏把淚說成是無情;相逢是愛的開始,但卻留下了恨的遺憾。詩人模仿唐人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改“未嫁”爲“未剃”,一方面說明他内心深處真愛百助,另一方面又蘊含了無限的無奈與哀婉。

  第二首詩則寄寓了詩人的凄涼身世以及對前程充滿彷徨迷惘的孤獨感。“春雨樓頭尺八箫”首先創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細雨中詩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樓上,正聽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詩人無盡的鄉思。“春雨”既指現實中的春景又指箫聲所吹曲名,一語雙關。“何時歸看浙江潮?”既指箫聲引起他對故國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當時國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缽無人識”則點出詩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詩人的凄楚身世。“踏過櫻花第幾橋!”則道出了生命的傷感和人生似夢的感謂。日本的櫻花絢麗而短暫,詩人在漫天的櫻花飄灑中孤獨前行,亦是一斷鴻飄零,不知歸往何處。蘇曼殊以一種夢幻般的詩境表達了他于鄉愁的惆怅和對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詩,極其典型地體現出了蘇曼殊的浪漫“情僧”和雲

遊“詩僧”的形象。讀此二詩,這位才情橫溢、浪漫奇幻、集亢奮與憂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之中。隻可惜天不假俊傑以時間,蘇曼殊隻在人間度過了三十五個春秋,便在貧病中辭世,他以絢爛的生命澆灌出中國近現代文壇的一朵奇葩。

作者簡介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禅、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将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爲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豔明秀”,别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出自清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

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

游“诗僧”的形象。读此二诗,这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集亢奋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时间,苏曼殊只在人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中辞世,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作者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125605.html

上一篇: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