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等了一段伤心

出自唐代蘇颋的《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賞析

  這首五絕有興寄,有深意,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它采取了虛虛實實,若即若離,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詩人的複雜心情。

  此詩前二句化用了漢武帝《秋風辭》的詩意,首句即“秋風起兮白雲飛”,次句爲“泛樓船兮濟河汾”,從而概括地暗示着當年漢武帝到汾陰祭後土的曆史往事,并引發聯想唐玄宗欲效漢武帝的作爲。兩者何其相似,曆史仿佛重演,這意味着什麽,又啓示些什麽,詩人并不予點破,運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題目卻點出了一個“驚”字,表明詩人的思緒是受了震驚的。這不是由于個人遭遇而被震驚。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點像是即景自況。他在汾水上被北風一吹,一陣寒意使他驚覺到秋天來臨;而他當時正處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陣北風把他這朵白雲吹得老遠,來到了這汾水上。這也合乎題目标示的“汾上驚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複雜的。總的來說,是在即景起興中抒發着曆史的聯想和感慨,在關切國家的隐憂中交織着個人失意的哀愁。可謂百感交集,愁緒紛亂。

  詩的後二句明确地說穿了詩人複雜紛亂的心情。“搖落”用《秋風辭》中“草木黃落

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辯》語“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裏用以指蕭瑟天氣,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說“逢”。“逢”者,愁緒又加上挫折之謂,暗示出“心緒”并非隻是個人的失意。“秋聲”即謂北風,其聲肅殺,所以“不可聞”。聽了這肅殺之聲,隻會使愁緒更紛亂,心情更悲傷。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蘊含的複雜心情的性質和傾向。

  實際上,這詩的表現手法和抒情特點,都比較接近阮籍的《詠懷詩》。此詩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詩人有寄托,有憂慮,有感傷;但究竟爲什麽,是難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這種手法,可能是以久與政事的經驗,熟悉曆史的知識,意識到漢、唐兩代的兩個盛世皇帝之間有某種相似,仿佛受到曆史的某種啓示,隐約感到某種憂慮,然而他還說不清楚,也無可奈何,因此隻能寫出這種感覺和情緒。而恰是這一點,卻構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特點:以形象來表示,讓讀者去理會。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晉州,詩人爲禮部侍郎随行,并有詩。是年冬,出爲益州大都督長史。到開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調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蘇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時期,此

詩可能就是這一兩年中的一個秋天所作的。

作者簡介

蘇颋(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仆射蘇瑰之子。蘇颋進士出身,曆任烏程尉、左司禦率府胄曹參軍、監察禦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後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颋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後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颋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谥文憲。

出自唐代苏颋的《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赏析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

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史。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

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作者简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121262.html

上一篇: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