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山川挽歌

出自唐代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雲層。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裏,誰見過在離别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着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閉着,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裏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麽凄涼。

注釋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橫:橫亘。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離群:離開同伴。亂煙:淩亂的煙霧。籠:籠罩。碧砌:青石台階。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掩:掩蓋,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鑒賞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别詩,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緻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别之所是津亭,啓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别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

二首爲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歎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裏外的虛拟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爲表裏,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别後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确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内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

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别之夜獨有的内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伫立凝望時産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内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别後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迹;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總章二年(669年)到鹹亨二年(671年)之間,可以與《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邊送别詩相互參證,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出自唐代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注释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鉴赏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

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

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121251.html

上一篇: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