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词韵

分享好看原创的古风词韵!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花想容

出自唐代楊炯的《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譯文及注釋

譯文韻譯趙國的和氏璧價值連城,自古來天底下人人稱贊。今晚上送你回趙州故鄉,空中月明如水灑滿前川。

散譯趙國有一塊價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來是天下聞名的。我今夜送你回到趙州家鄉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輪明月,仍然照滿的面的川水呢。

注釋趙縱:楊炯友人,趙州人。趙氏連城璧(bì):戰國時,趙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後,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故稱連城璧。此處用趙氏喻指趙縱,連城璧喻指其才華。連城璧,價值很多座城市的寶玉。這裏指戰國時趙國的和氏璧。君:指趙縱。舊府:趙國的故地,指趙縱的家鄉山西。

賞析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别詩,寫得氣魄宏大。趙縱是趙地的趙姓人,詩人爲他送别,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下盡人皆知的戰國時趙惠文王那塊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内的。詩人用比興手法,明寫和氏璧價值連城,盛名久傳,暗比趙縱才華出衆,天下聞名,符合地點,符合姓氏,顯得非常貼切自然。詩人借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

的心意,委婉地稱贊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

  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叙,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題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歸趙”的意思,讓主題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一路順風,平安到達的祝願。詩人構思巧妙,立意高遠,使人折服。從詩意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裏。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嚣,冰清玉潔,“完璧歸趙”。“送君還舊府”,這近似白話之句确是一個點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腳點,後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内容。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也都淋漓盡緻再現出來。末句“明月滿前川”,純粹地描寫景物,暗應題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潔,月如璧明,進一步稱頌趙縱。同時,一個“滿”字,既描繪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的滿腹别情。詩句交待送别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在奔流不息的河邊。當朋友張帆遠離之後,詩人伫立遙望,但見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結束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别故人後的深切感受:惆怅、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隐退故裏,流露出憎惡官場、甚至逃避現實

的情緒。

  全詩融叙事、寫景于一爐,巧用典故,比興得體,語言明白曉暢,形象鮮明可感。深入淺出,比喻設譬通俗易懂,寫景自然貼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借情寫景,意境深邃,别有情緻。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法考證,從題目可知,這是詩人在某個夜晚送别友人趙縱去趙州而作的。

作者簡介

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爲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爲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出自唐代杨炯的《夜送赵纵》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译文及注释

译文韵译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散译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来是天下闻名的。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的面的川水呢。

注释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君:指赵纵。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赏析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

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

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某个夜晚送别友人赵纵去赵州而作的。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m.biqugena.com/mip-article/119870.html

上一篇: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披氅重来,不分明出,可怜烟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