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乍看感人肺腑 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抒情诗歌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抒情诗歌

银河补习班乍看感人肺腑 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2023-05-25 15:14:10

分类:抒情诗歌发布者:陌颜
初中時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一文,當時歸納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是北宋歐陽修所著的一則寫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記述了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過長期反複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當時學此文的時候,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因爲當時少不經事,沒有能夠進行總結,而立之年重讀《賣油翁》一文,細思恐極,恐的地方有三:。
一是可以看出宋人亡國之因。從歐陽修的态度上,宋人重文輕武可見一斑。作爲北宋名臣的陳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在歐陽修文中,竟把陳“亦以此自矜”作爲反面來羞辱,把作爲“六藝”之一的“射”術貶低到灌油壺的水平,那種北宋文人“貶武”的風氣躍然紙上,當一個社會連賣油翁都對“善射”睨之和指手畫腳的時候,這個社會離靖康之亂就不太遠了。
二是可以看出中國人邏輯混亂。歐陽修和賣油翁一緻認爲,射箭“無他”,就是“手熟”,天啦噜,我覺得中國古籍當中很多地方都能說明,爲什麽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就這歸納能力,隻靠“手熟”,一萬年也發展不出導彈來。有教射箭的老師,沒有教灌油壺的老師,即使沒有學過射箭,都知道射箭與灌油壺肯定在複雜性上是不能比的,以灌油壺的經驗去歸納射箭的經驗,豈不謬哉。關于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我認爲,推不出“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更不可能所有技能都能透過長期反複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
三是陳堯咨爲何而“笑”,課文裏說陳堯咨因爲有所悟而笑,是自嘲的笑。天啦噜,沒有見過這麽不要臉的解釋,我覺得,正确的故事應該是這樣的,陳堯咨聽了賣油翁的話,是釋然的笑和嘲笑,我靠,原來以爲你是少林掃地僧,會連發三箭、後箭追前箭,沒有想到你就是一個賣油翁,還瞎白貨了半天,差點被你诓了,趕緊走,該去幹嘛幹嘛吧。
======================================================================。
(等號代表時間,每個等號約等于5天)。
一年多後,拜讀網友精彩的評論,實在受益匪淺,大家對《賣油翁》的解讀比要我深入精準。歐陽老先生之所以運用春秋筆法對陳堯咨進行褒貶,通過網友的評論,才明白其中有曆史恩怨。歐陽老先生的春秋筆法之一,是降低射術的地位。射術是陳堯咨引以爲傲的地方,歐陽老先生從貶低射術入手,來表達自己對陳堯咨的輕視。可是老先生用力過猛,以至于把射術降低到打醬油的層級,給讀者客觀上一種感覺,就好像隔壁老王看到林丹在奧運會上奪冠,憤然曰,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是拿個大點的蒼蠅拍打蒼蠅嗎?這一點是《賣油翁》最黑的地方。後世課本中總結的幾點中心思想,感覺有些扯得太沒邊了。如果賣油翁在“爾安敢輕吾射”後,突然變身爲少林掃地僧或北丐洪七公(爲此處的押韻喝彩一聲),上到前來,信手連發三箭、後箭追前箭,箭箭中靶,那我承認,可以得出“天外有天”的中心思想。如果賣油翁在“爾安敢輕吾射”後,給陳堯咨說,你包銷我的油,我借用寶地練箭三個月,三個月後比比誰水平高,果然在三個月後在射箭上赢了陳堯咨,那我承認,可以得出“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的中心思想。可是以文中賣油翁“以我酌油知之”的做法來看,歐陽老先生,您有點腹黑啊。在我看來,陳堯咨如果真有“當世無雙”的射箭水平,應該自矜。陳堯咨是富二代,兼文科狀元,兼武學奇才,這樣的人生不彪悍嗎,不值得吹一吹嗎。
再說一說射術,射術在古代的地位,可比羽毛球在當代的地位高多了,頂級射手的技巧更不是一個“手熟”能獲得的。對射箭的技巧,在這裏,引用“冷兵器研究所”對明代最高弓箭典籍《武經射學正宗》的介紹:。
蒙古式射法雖然因爲一些約定俗成的慣例被稱之爲“蒙古式”。但這種射法在蒙古族群崛起之前就早已存在。先秦時代,根據中國古代典籍《儀禮》裏記載,“射禮”已經是後世的蒙古式射法。
秦漢晉三朝,因爲文章典籍及出土文物的缺失,已經無法分辨當時使用的是何種射法。從隋唐開始,因爲隋唐壁畫的精美寫實,尤其是敦煌壁畫的留存,使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那時候人們使用的拇指射法的一部分。進入宋代,因爲《事林廣記》一書的留存,使現在的人們可以窺見最早的關于東亞拇指射法技術細節的文字描寫。明代中後期開始有大量描寫射箭技術的書籍出現,諸家作者爲“分君父焦勞,驅逐夷狄”,紛紛研究并記載射箭要訣及秘法。
其中最出名也最具學習價值的當屬高穎所撰寫的《武經射學正宗及指迷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多的技術細節描寫。如果用現代語言給這本書取一個副标題的話,那麽前半部分《射學正宗》最合适的應該是《射箭100天——從入門到精通》。後半部分的《指迷集》尤爲罕見,高穎對當時比較流行的一些射學書籍一一進行點評,指出其可取及不足之處,辯惑解答,可以看成是高穎對明代末期射法的總結。
高穎,上海嘉定人,生于明代中後期(可能出生于萬曆年間)。他于崇祯十年寫成《武經射學正宗》,以及《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在書中他用自己大半生對射箭技術的求索經曆和總結出的經驗,完成了一個從系統理論,練習步驟,每步驟技術細節,錯誤糾正的完整訓練體系。這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關于射箭的書中,唯一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
《射學正宗》全書共分三卷,上卷内容爲講述正确方法,中卷内容爲批駁不正确方法,下卷專講射箭器具。《指迷集》全書分五卷,分别是對已有射書的評點總結。
上卷中,高穎把射箭過程中最重要的要訣歸納爲五個部分,分别是審,彀,勻,輕,注。需要注意的是,這五個部分并沒有嚴格的先後順序,有貫穿整個射箭過程的,如審。有描寫狀态的,如彀。有形容方法的,如勻,輕,注。
審,是高穎射法裏貫穿始終的一個動作(或者稱之爲部分)。意即射箭時必須從一開始就把注意力灌注到目标上而不能分心旁骛,審查标靶與自己的位置及所有影響射箭的因素。
彀,描述的是拉滿的狀态,即箭簇已到弓把,沒法再拉。但如何拉滿的手段則又各有不同。拉滿弓的關鍵在于肩背發力,而非手臂用力,肩背發力則又以前肩(左肩)下沉爲最重要前提,高穎書中描述最多的射箭要訣就是“前肩下捲”也即是沉肩。
勻,這個字有兩層意思。第一描述的是即将接近彀狀态時最後一段背部加力,這個在現代射箭體系裏習以爲常的技術在古代卻是不傳之秘。勻同時也是一種用力狀态,意指雙肩雙臂在任何時刻用力時應互相協調。
輕,專門描寫撒放時技巧。意指撒放之時雙手沒有多餘的動作,在用力上齊收齊放,以應和古人關于撒放的總結——後手發矢前手不知。
注,和審意思相同。高穎自言在最後專加一注字,隻因張弓搭箭至最後,人氣力已竭,精神易散,所以專門強調在入彀之後,輕放之前,一定不能忘記審,所以專加一個注字以強調。
這五字方法論,是高穎窮極一生探求射術之總結,全書幾乎所有篇章都無時不刻不在強調這五字。
中卷裏主要介紹了高穎所認爲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尤其是第一篇《辯惑門序》裏,詳細的描寫了高穎自己學射的曲折經曆,頗有自傳風。高穎從小就喜歡射箭,年輕時和鄉裏豪傑一起練習射箭,更屢次外出遊學,向征戰後歸鄉将士、江南一帶著名射手求教。他尤其推崇曾經參加過朝鮮之役的錢世祯,然後“十年而射法成”。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高穎第一次參加武舉鄉試,“開弓破的,幾無虛矢”,所以已經有些“頗自謂有得”。
這時一個影響高穎一生命運的人出現了。高穎在第一次參加鄉試之後,遇見了一個“江上人”。按書中描寫,此人射速很快,開弓迅發,中的也多,高穎見而喜學之。雖然練習的時候已經覺得似乎有哪裏不對,但因爲當時高穎對射箭技術還不是太明白,自己還是練了三年,結果導緻“射病”入骨。高穎的“射病”具體到底是什麽很難确定,可能是長期不正确姿勢造成的肩背運動傷,以及太深刻難改的肌肉骨骼條件反射。而這種“射病”從此糾纏高穎一生。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高穎第一次前往北京“應試京師”(很可能是參加武科殿試)。這時高穎已經43歲,卻還是第一次接觸到明代軍旅射法真正的最高殿堂——九州九邊諸士。按照高穎書中描寫,在此之前高穎唯一接觸過的明代軍旅射手隻有錢世祯,而這次在北京則見到了當時明代最精英的射手。高穎與其中最精英者交流射術,把中的者的優點,不中者的缺點,以及中的者的缺點,不中者的優點,用辯證的方法反複論證揣摩,把明代射法可以說是連根摸熟。可以說以此爲契機,高穎射法正式成型。
可惜的是,因爲高穎早年練習“江上人”射術,導緻的“射病”已經日久深入。高穎從北京回來之後,雖然腦中射法技術已經成型,但因爲自己“射病”太深,導緻高穎完全放棄了自己原先的右手習慣,重新開始改用左手扣弦練習自己的射法心得。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高穎再次前往北京,在北京的射手群體裏引起轟動,“燕趙齊秦之士雲集而觀”。同時高穎自己覺察到自己從右手習慣改爲左手習慣始終不盡如意。幸運的是,從北京回來以後,高穎發現自己因爲三年沒有用右手,“射病”已大爲好轉(可能是長時間不使用,使右手肩背的舊傷得以恢複),從而又改回右手習慣。于是他用了五年的時間,從最弱的弓開始練起,終于小有所成。
高穎完成《武經射學正宗》這本書時已經六十六歲。終其一生,高穎因爲種種因緣際會,并未練成他自己創造出的射法。他的後代也沒有人願意練習射箭。高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自己畢生所學所究的射法,寫成了《武經射學正宗》,以期待後世有人能得其所傳。高穎先把自己的經曆,尤其是走入歪路的經曆專門寫了一篇序,用以說明方法正确的重要性。而如何選擇正确的方法,則是學射者态度決定的,這就是中卷的内容。
中國清代以前的弓箭到底是什麽樣子,衆說紛纭。雖然種種圖畫文字流傳于世,包括衆多軍書中器械篇裏的介紹,但卻并沒有什麽細節的描寫。高穎《射學正宗》的下卷可以說是彌補了滿清入關之前,明代晚期弓箭器械描寫的空白。
高穎書裏記錄了兩種弓,大稍弓和小梢弓。此兩種弓從名稱上可與《登壇必究》,《武備志》,《武備要略》裏所載弓相互印證。《登壇必究》所載開元弓小梢弓,《武備志》引用《登壇必究》所載并備注開元弓即爲大稍弓,《武備要略》裏載有大稍弓。大稍弓與小梢弓的區别在其他書籍中并沒有文字描述,高穎書裏卻有大稍弓與小梢弓之注解。按高穎書所載,大稍弓小梢弓有兩點重大區别,第一弓肋,即弓臂,大稍弓弓臂巨大,小梢弓相對弓臂較小。按照登壇必究即武備志所載,大稍弓(開元弓)是邊軍所用,目的是爲了破甲殺人,自然拉重更大,弓臂更粗壯。第二“違和”,大稍弓沒有“違和”,而小梢弓有“違和”。這個“違和”是什麽,目前并無定論。按照筆者猜測,“違和”可能就是弓稍反翹的弦接觸點,也即大稍弓還是傳統的非接觸弓,小梢弓可能已經是接觸弓。
另外,高穎的書中還提及了幾個重要概念。
其一,弓檔高度。上弦後弓弦離弓把最近的距離,同一把弓如果弓檔越小,則弓弦越長,反之則弓弦越短。大弓(此處的大弓小弓并不是大稍弓小梢弓)爲七寸,小弓則爲六寸五分,還有喜歡用更短弦的“江北人”喜歡用八寸的弓檔。
其二,箭長。邊軍戰箭長二尺七寸五分,官制箭二尺六寸五分。如果是要根據個人身體特征訂制自己的箭,箭長度的确定方法爲,左手左臂向左伸直攤開,從左腋窩處開始直至左手中指頂端爲止,這個長度再加二寸五分,即使此人最合适之箭長。(需要注意的是,各種不同的射法和弓,對箭長要求各不相同,高穎所載箭長測量方法隻适用于高穎自己的射法)。
其三,箭重。弓拉重每十斤則箭重一錢二分。最低配比是三十斤弓,三錢六分箭重,拉重再低則不适用此規則。
其四,扳指。扳指有荷新式,一盞燈式,高穎自己還自創了一種從荷新式改造而來的扳指。
其五,竹箭木箭的威力。高穎記載錢世祯曾做過實驗,同一個人使用同一把弓射盔甲,竹箭穿深遠遠超過木箭。
滿清入關後,随着騎射的推廣和武舉考試的制度化規範化,依靠弓馬娴熟也一樣可以登科取仕。這驅使着大批中國人練習射術以期加官進爵,報效朝廷。
因此,高穎的訓練體系在清代時期部分保存。但随着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八裏橋之戰的慘敗,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弓箭器具及拇指射法很快被清王朝軍隊徹底抛棄。拇指射法僅僅留存在民間武術及街頭雜耍賣藝之中。
高穎的訓練體系在中國自然也沒有沒有完整的流傳下來。但不知道因爲什麽樣的因緣,這套體系卻在日本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根據全日本弓道聯盟前會長小沼英昭先生所言,日本弓術深受高穎影響。小沼會長自己也爲了完全了解這本書的含義而苦學漢語。筆者在2010年前第一次接觸日本弓道時,就曾向日置流雪荷派三河系一位練習古流射術的老先生請教,老先生也不諱言地說,對于他們流派,《武經射學正宗》是必讀必究之書之一。

以上就是銀河補習班乍看感人肺腑 賣油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当时归纳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当时学此文的时候,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因为当时少不经事,没有能够进行总结,而立之年重读《卖油翁》一文,细思恐极,恐的地方有三:。
一是可以看出宋人亡国之因。从欧阳修的态度上,宋人重文轻武可见一斑。作为北宋名臣的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在欧阳修文中,竟把陈“亦以此自矜”作为反面来羞辱,把作为“六艺”之一的“射”术贬低到灌油壶水平,那种北宋文人“贬武”的风气跃然纸上,当一个社会连卖油翁都对“善射”睨之和指手画脚的时候,这个社会离靖康之乱就不太远了。
二是可以看出中国人逻辑混乱。欧阳修和卖油翁一致认为,射箭“无他”,就是“手熟”,天啦噜,我觉得中国古籍当中很多地方都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就这归纳能力,只靠“手熟”,一万年也发展不出导弹来。有教射箭的老师,没有教灌油壶的老师,即使没有学过射箭,都知道射箭与灌油壶肯定复杂性上是不能比的,以灌油壶的经验去归纳射箭的经验,岂不谬哉。关于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我认为,推不出“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更不可能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三是陈尧咨为何而“笑”,课文里说陈尧咨因为有所悟而笑,是自嘲的笑。天啦噜,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解释,我觉得,正确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陈尧咨听了卖油翁的话,是释然的笑和嘲笑,我靠,原来以为你是少林扫地僧,会连发三箭、后箭追前箭,没有想到你就是一个卖油翁,还瞎白货了半天,差点被你诓了,赶紧走,该去干嘛干嘛吧。
======================================================================。
(等号代表时间,每个等号约等于5天)。
一年多后,拜读网友精彩的评论,实在受益匪浅,大家对《卖油翁》的解读比要我深入精准。欧阳老先生之所以运用春秋笔法对陈尧咨进行褒贬,通过网友的评论,才明白其中有历史恩怨。欧阳老先生的春秋笔法之一,是降低射术的地位。射术是陈尧咨引以为傲的地方,欧阳老先生从贬低射术入手,来表达自己对陈尧咨的轻视。可是老先生用力过猛,以至于把射术降低到打酱油的层级,给读者客观上一种感觉,就好像隔壁老王看到林丹在奥运会上夺冠,愤然曰,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拿个大点的苍蝇拍打苍蝇吗?这一点是《卖油翁》最黑的地方。后世课本中总结的几点中心思想,感觉有些扯得太没边了。如果卖油翁在“尔安敢轻吾射”后,突然变身为少林扫地僧或北丐洪七公(为此处的押韵喝彩一声),上到前来,信手连发三箭、后箭追前箭,箭箭中靶,那我承认,可以得出“天外有天”的中心思想。如果卖油翁在“尔安敢轻吾射”后,给陈尧咨说,你包销我的油,我借用宝地练箭三个月,三个月后比比谁水平高,果然在三个月后在射箭上赢了陈尧咨,那我承认,可以得出“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中心思想。可是以文中卖油翁“以我酌油知之”的做法来看,欧阳老先生,您有点腹黑啊。在我看来,陈尧咨如果真有“当世无双”的射箭水平,应该自矜。陈尧咨是富二代,兼文科状元,兼武学奇才,这样的人生不彪悍吗,不值得吹一吹吗。
再说一说射术,射术在古代的地位,可比羽毛球在当代的地位高多了,顶级射手的技巧更不是一个“手熟”能获得的。对射箭的技巧,在这里,引用“冷兵器研究所”对明代最高弓箭典籍《武经射学正宗》的介绍:。
蒙古式射法虽然因为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被称之为“蒙古式”。但这种射法在蒙古族群崛起之前就早已存在。先秦时代,根据中国古代典籍《仪礼》里记载,“射礼”已经是后世的蒙古式射法。
秦汉晋三朝,因为文章典籍及出土文物的缺失,已经无法分辨当时使用的是何种射法。从隋唐开始,因为隋唐壁画的精美写实,尤其是敦煌壁画的留存,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时候人们使用的拇指射法的一部分。进入宋代,因为《事林广记》一书的留存,使现在的人们可以窥见最早的关于东亚拇指射法技术细节的文字描写。明代中后期开始有大量描写射箭技术的书籍出现,诸家作者为“分君父焦劳,驱逐夷狄”,纷纷研究并记载射箭要诀及秘法。
其中最出名也最具学习价值的当属高颖所撰写的《武经射学正宗及指迷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多的技术细节描写。如果用现代语言给这本书取一个副标题的话,那么前半部分《射学正宗》最合适的应该是《射箭100天——从入门到精通》。后半部分的《指迷集》尤为罕见,高颖对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些射学书籍一一进行点评,指出其可取及不足之处,辩惑解答,可以看成是高颖对明代末期射法的总结。
高颖,上海嘉定人,生于明代中后期(可能出生于万历年间)。他于崇祯十年写成《武经射学正宗》,以及《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在书中他用自己大半生对射箭技术的求索经历和总结出的经验,完成了一个从系统理论,练习步骤,每步骤技术细节,错误纠正的完整训练体系。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关于射箭的书中,唯一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
《射学正宗》全书共分三卷,上卷内容为讲述正确方法,中卷内容为批驳不正确方法,下卷专讲射箭器具。《指迷集》全书分五卷,分别是对已有射书的评点总结。
上卷中,高颖把射箭过程中最重要的要诀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彀,匀,轻,注。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部分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有贯穿整个射箭过程的,如审。有描写状态的,如彀。有形容方法的,如匀,轻,注。
审,是高颖射法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动作(或者称之为部分)。意即射箭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灌注到目标上而不能分心旁骛,审查标靶与自己的位置及所有影响射箭的因素。
彀,描述的是拉满的状态,即箭簇已到弓把,没法再拉。但如何拉满的手段则又各有不同。拉满弓的关键在于肩背发力,而非手臂用力,肩背发力则又以前肩(左肩)下沉为最重要前提,高颖书中描述最多的射箭要诀就是“前肩下捲”也即是沉肩。
匀,这个字有两层意思。第一描述的是即将接近彀状态时最后一段背部加力,这个在现代射箭体系里习以为常的技术在古代却是不传之秘。匀同时也是一种用力状态,意指双肩双臂在任何时刻用力时应互相协调。
轻,专门描写撒放时技巧。意指撒放之时双手没有多余的动作,在用力上齐收齐放,以应和古人关于撒放的总结——后手发矢前手不知。
注,和审意思相同。高颖自言在最后专加一注字,只因张弓搭箭至最后,人气力已竭,精神易散,所以专门强调在入彀之后,轻放之前,一定不能忘记审,所以专加一个注字以强调。
这五字方法论,是高颖穷极一生探求射术之总结,全书几乎所有篇章都无时不刻不在强调这五字。
中卷里主要介绍了高颖所认为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尤其是第一篇《辩惑门序》里,详细的描写了高颖自己学射的曲折经历,颇有自传风。高颖从小就喜欢射箭,年轻时和乡里豪杰一起练习射箭,更屡次外出游学,向征战后归乡将士、江南一带著名射手求教。他尤其推崇曾经参加过朝鲜之役的钱世祯,然后“十年而射法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颖第一次参加武举乡试,“开弓破的,几无虚矢”,所以已经有些“颇自谓有得”。
这时一个影响高颖一生命运的人出现了。高颖在第一次参加乡试之后,遇见了一个“江上人”。按书中描写,此人射速很快,开弓迅发,中的也多,高颖见而喜学之。虽然练习的时候已经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但因为当时高颖对射箭技术还不是太明白,自己还是练了三年,结果导致“射病”入骨。高颖的“射病”具体到底是什么很难确定,可能是长期不正确姿势造成的肩背运动伤,以及太深刻难改的肌肉骨骼条件反射。而这种“射病”从此纠缠高颖一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高颖第一次前往北京“应试京师”(很可能是参加武科殿试)。这时高颖已经43岁,却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明代军旅射法真正的最高殿堂——九州九边诸士。按照高颖书中描写,在此之前高颖唯一接触过的明代军旅射手只有钱世祯,而这次在北京则见到了当时明代最精英的射手。高颖与其中最精英者交流射术,把中的者的优点,不中者的缺点,以及中的者的缺点,不中者的优点,用辩证的方法反复论证揣摩,把明代射法可以说是连根摸熟。可以说以此为契机,高颖射法正式成型
可惜的是,因为高颖早年练习“江上人”射术,导致的“射病”已经日久深入。高颖从北京回来之后,虽然脑中射法技术已经成型,但因为自己“射病”太深,导致高颖完全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右手习惯,重新开始改用左手扣弦练习自己的射法心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高颖再次前往北京,在北京的射手群体里引起轰动,“燕赵齐秦之士云集而观”。同时高颖自己觉察到自己从右手习惯改为左手习惯始终不尽如意。幸运的是,从北京回来以后,高颖发现自己因为三年没有用右手,“射病”已大为好转(可能是长时间不使用,使右手肩背的旧伤得以恢复),从而又改回右手习惯。于是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从最弱的弓开始练起,终于小有所成。
高颖完成《武经射学正宗》这本书时已经六十六岁。终其一生,高颖因为种种因缘际会,并未练成他自己创造出的射法。他的后代也没有人愿意练习射箭。高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自己毕生所学所究的射法,写成了《武经射学正宗》,以期待后世有人能得其所传。高颖先把自己的经历,尤其是走入歪路的经历专门写了一篇序,用以说明方法正确的重要性。而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则是学射者态度决定的,这就是中卷的内容。
中国清代以前的弓箭到底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虽然种种图画文字流传于世,包括众多军书中器械篇里的介绍,但却并没有什么细节的描写。高颖《射学正宗》的下卷可以说是弥补了满清入关之前,明代晚期弓箭器械描写的空白。
高颖书里记录了两种弓,大稍弓和小梢弓。此两种弓从名称上可与《登坛必究》,《武备志》,《武备要略》里所载弓相互印证。《登坛必究》所载开元弓小梢弓,《武备志》引用《登坛必究》所载并备注开元弓即为大稍弓,《武备要略》里载有大稍弓。大稍弓与小梢弓的区别在其他书籍中并没有文字描述,高颖书里却有大稍弓与小梢弓之注解。按高颖书所载,大稍弓小梢弓有两点重大区别,第一弓肋,即弓臂,大稍弓弓臂巨大,小梢弓相对弓臂较小。按照登坛必究即武备志所载,大稍弓(开元弓)是边军所用,目的是为了破甲杀人,自然拉重更大,弓臂更粗壮。第二“违和”,大稍弓没有“违和”,而小梢弓有“违和”。这个“违和”是什么,目前并无定论。按照笔者猜测,“违和”可能就是弓稍反翘的弦接触点,也即大稍弓还是传统的非接触弓,小梢弓可能已经是接触弓。
另外,高颖的书中还提及了几个重要概念
其一,弓档高度。上弦后弓弦离弓把最近的距离,同一把弓如果弓档越小,则弓弦越长,反之则弓弦越短。大弓(此处的大弓小弓并不是大稍弓小梢弓)为七寸,小弓则为六寸五分,还有喜欢用更短弦的“江北人”喜欢用八寸的弓档。
其二,箭长。边军战箭长二尺七寸五分,官制箭二尺六寸五分。如果是要根据个人身体特征订制自己的箭,箭长度的确定方法为,左手左臂向左伸直摊开,从左腋窝处开始直至左手中指顶端为止,这个长度再加二寸五分,即使此人最合适之箭长。(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不同的射法和弓,对箭长要求各不相同,高颖所载箭长测量方法只适用于高颖自己的射法)。
其三,箭重。弓拉重每十斤则箭重一钱二分。最低配比是三十斤弓,三钱六分箭重,拉重再低则不适用此规则。
其四,扳指。扳指有荷新式,一盏灯式,高颖自己还自创了一种从荷新式改造而来的扳指。
其五,竹箭木箭的威力。高颖记载钱世祯曾做过实验,同一个人使用同一把弓射盔甲,竹箭穿深远远超过木箭。
满清入关后,随着骑射的推广和武举考试的制度化规范化,依靠弓马娴熟也一样可以登科取仕。这驱使着大批中国人练习射术以期加官进爵,报效朝廷。
因此,高颖的训练体系在清代时期部分保存。但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的惨败,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弓箭器具及拇指射法很快被清王朝军队彻底抛弃。拇指射法仅仅留存在民间武术及街头杂耍卖艺之中。
高颖的训练体系在中国自然也没有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但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因缘,这套体系却在日本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根据全日本弓道联盟前会长小沼英昭先生所言,日本弓术深受高颖影响。小沼会长自己也为了完全了解这本书的含义而苦学汉语。笔者在2010年前第一次接触日本弓道时,就曾向日置流雪荷派三河系一位练习古流射术的老先生请教,老先生也不讳言地说,对于他们流派,《武经射学正宗》是必读必究之书之一。

以上就是银河补习班乍看感人肺腑 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吹皱了孤单的身影

我在向你倾诉你却依然东流去潺潺的水声是我的悲伤流水能带走什么我应该忘记什么垂柳轻拂流水荡漾吹皱了孤单的身影岸边青翠的春草摇曳着往事是你和我的故事...[全文阅读]

综述:方面级情感分析(三)Aspect

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AspectBasedSentimentAnalysis,ABSA[1]是一种细粒度的情感分析任务,旨在识别一条句子中一个指定方面Aspect的情感极性。一个句子中可能含有多个...[全文阅读]

青春就是这样

——致我们这样可爱的青春青春就是这样如树叶间的阳光落在脸上微微的痒青春就是这样如午后的太阳雨溢在掌心淡淡的香青春就是这样如夏暮的虫鸣散在苇旁轻轻的响青...[全文阅读]

秦可作品:余生爱你

余生爱你面对繁华而纷乱的当代社会,有时我也很茫然,但彷徨之余我选择坚强的面对,勇往直前地拼搏。虽然我不够富有,但我会给你幸福、快乐。我会用自己的生命呵护你,会用...[全文阅读]

描写中国美丽草原的现代诗歌

《九月》。——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全文阅读]

父母经常对孩子诉苦

父母确实很辛苦,但是这是他们的选择,我们的出生是父母决定的,父母可以选择生我们也可选择不生我们,而我们是否出生却不是自己决定的,有选择就得有承担,这是成人基本的责...[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银河补习班乍看感人肺腑 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30980.html

上一篇:菊花的外形作文5篇 菊花的花瓣像什么比喻句

下一篇:更多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抒情诗歌文章

精选抒情诗歌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抒情诗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