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5 10:06:36
出自唐代杜甫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堂上 一作:梁上)老妻畫紙爲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譯文及注釋譯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裏,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着針作一隻魚鈎。隻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麽奢求呢?
注釋江村:江畔村莊。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稱浣花溪。曲:曲折。抱:懷擁,環繞。長夏:長長的夏日。幽:甯靜,安閑。自去自來:來去自由,無拘無束。相親相近:相互親近。畫紙爲棋局:在紙上畫棋盤。稚子:年幼的兒子。祿米:古代官吏的俸給,這裏指錢米。”但有“句,一說爲”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微賤的身軀,是作者自謙之詞。
“多病所需唯藥物“、“但有故人供祿米“分析《江村》一詩的尾聯上句,有兩種版本,對于該兩種版本的優劣,有說法認爲:
“先看“多病所需唯藥物”句。上面我們已經感知了詩人幽居江村的快樂與閑适隻是表面的,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藥物,能滿
滿足這微薄的希望,微賤之軀夫複何求?而我們體會:亂離之世,命如蝼蟻,藥物又有何用,不過苟延殘喘而已;正是暫得安甯,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讓這艱難得來的快樂延續下去,這應該是很樸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種希望。可這希望能否滿足呢?将尾聯下句“微軀此外更何求”連起來讀,就會發現那隻是一種奢望。讀到此,想到此,我們會不會爲老杜的辛苦艱難的生存境況而灑下同情之淚?
再看“但有故人供祿米”句。它使我們明白前面所描述的和樂安靜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而把尾聯兩句連起來讀,其内在情緒與其說是慶幸,不如說是一種無奈,一種辛酸。經過大半輩子的流離轉徙,執著追求,被社會時代之流沖撞激蕩,竟落得生活無着,渺無歸屬。盡管故人嚴武對自己關懷備至,但人生的失敗感不能說不緊緊地壓抑着一個自尊的男人的剛強的心,更何況這樣的投靠還隻是暫時的,不穩定的,一旦失去了“故人供祿米”的條件,生活又将陷入困頓流離之中。因此,對前途隐隐的擔心和無盡的憂傷還時時地折磨着詩人的内心,使他即使在眼前家人團聚的情境下仍有濃重的如夢似幻感。”
如果僅從優劣來辨析的話,實際上,杜甫在經過中原戰亂以後,終定居于成都草堂
,此時的心境應該是釋然的。在蜀中,上至劍南節度使,下至縣令、刺史,都來拜訪杜甫,使得杜甫該階段的詩充滿了祥和、自然的氣氛,如《江畔獨步尋花》等,其中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僅是個例情況。杜詩做中強調個體情感,而末句則所對應表現出的感情應該是回顧過去的颠沛流離的歲月,而感到的對今日的安然的珍惜之情。所以“多病所需唯藥物”和“但有故人供祿米”二句在情感的自然中,顯然“多病所需唯藥物”更好。
但如果從各版本出現的時間、與上句平仄聲韻的話,則應爲“但有故人供祿米”一句。
鑒賞作者杜甫在飽經颠沛流離之後,終于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栖身之所。這首詩在一片甯靜的氛圍裏,細膩地描畫了優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寫了閑适溫馨的生活情趣,表現出作者杜甫難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給他帶來的滿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時節的村莊,一條曲曲折折的江水環繞着村子靜靜流淌,水色清澈,有魚兒在水中戲耍、來去無聲,整個村莊的一切都是那麽幽靜。一曲清江,給村落帶來了安甯和清幽,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詩人以“清”稱之,大概是喜愛它悠悠然繞村而流。因此給它一個美稱。“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寫出了它的可愛,
同時也照應了“江村”的詩題。開頭兩句,就定下了全詩的氛圍,挈領了全詩的旨意。萬事悠悠,曆經磨難的詩人不再有擔憂和愁煩,且自怡然欣賞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看吧,新建的草堂剛剛落成,就有頑皮的小燕子輕快地飛過來又飛過去,沒有人去理會它們,可是它們自在地玩得那麽開心,真像活潑的小孩子一樣。詩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邊,江上有兩隻白鷗在輕柔地浮遊,它們或前或後,時而交頸而鳴,時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兒——它們一定是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南朝詩人何遜曾有“可憐雙自鷗,朝夕水上遊”的句子,杜甫曾學習何遜的詩,當他看到這種場景,想必會心有所會、悠然忘機。
“老妻畫紙爲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詩人懷着愉快的心情緩步向家中走去,看見老伴正坐在門前的樹蔭下,在紙上畫着什麽,走近看時,原來是一個棋局。“叮叮”的聲音傳來,小兒子在埋頭認真地敲着一根針,這個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個魚鈎兒,好去江邊釣魚玩。這樣的場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見到的,可是對于經曆了安史之亂,屢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來說,是他少有的珍貴的福氣,令他心頭爲之一暖。在他“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
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時候,他何曾想象過這樣溫馨的時刻。這兩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普遍的親情的溫暖和生活的閑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詩人從眼前和樂安甯的生活場景中發出感歎:有老朋友贈送我糧食和他的俸祿,我這個平凡卑賤的人還有什麽可求的呢?這兩句看似慶幸、表示滿足的話,仔細讀來,其實不知潛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杜甫能夠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賴友人的幫助,眼前雖有這樣的和樂與安甯,卻是建立在對别人的依賴之上的。被後人尊爲“詩聖”的偉大詩人,卻要靠着别人的贈與才能活下去,而且還要說自己“更何求”,即沒有别的要求。這語言越是平靜從容,越是讓讀者心感酸楚、爲之落淚。他的志向本是“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然而數十個春秋過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僅隻是一蔬一飯而已。詩人說得這樣閑淡,仿佛他的心頭已經不再有生活的陰霾,再也不願去迎接那些紛擾和喧嚣。
從作詩的藝術角度來看,這首詩寫法精嚴而又流轉自然;字句精煉、刻畫細微,而又讓人無迹可尋。這是杜甫律詩的老到之處。尾聯上句“但有故人供祿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藥物”,無
論從平仄還是詩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賞析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颠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于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栖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随。從詩人眼裏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惬心快意:老妻畫紙爲棋局的癡情憨态,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鈎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曆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麽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裏正
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閑适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甯說是苦情。艱窭貧困、依人爲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四句,從物态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爲簡淨,最爲穩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複字不犯複。此詩首聯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颔、頸兩聯同一聯中忌有複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麽嚴格,但也應該盡可能避複字。現在用一對複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并不覺得是犯複了。這情況,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複字也要用複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
詩前後齧合,照應緊湊。“梁上燕”屬“村”,“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鈎”又暗寓“清江”。颔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爲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的“畫”字、“敲”字,字皆現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笃,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
三,是結句,忽轉凄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至後》)。此詩本是寫閑适心境,但他寫着寫着,最後結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郁”,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
創作背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後,生活暫時得到了安甯,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正作于這期間。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
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注释江村:江畔村庄。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曲:曲折。抱:怀拥,环绕。长夏:长长的夏日。幽:宁静,安闲。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相亲相近:相互亲近。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稚子:年幼的儿子。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多病所需唯药物“、“但有故人供禄米“分析《江村》一诗的尾联上句,有两种版本,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有说法认为:
“先看“多病所需唯药物”句。上面我们已经感知了诗人幽居江村的快乐与闲适只是表面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药物,能满
满足这微薄的希望,微贱之躯夫复何求?而我们体会:乱离之世,命如蝼蚁,药物又有何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正是暂得安宁,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让这艰难得来的快乐延续下去,这应该是很朴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种希望。可这希望能否满足呢?将尾联下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连起来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奢望。读到此,想到此,我们会不会为老杜的辛苦艰难的生存境况而洒下同情之泪?
再看“但有故人供禄米”句。它使我们明白前面所描述的和乐安静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而把尾联两句连起来读,其内在情绪与其说是庆幸,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一种辛酸。经过大半辈子的流离转徙,执著追求,被社会时代之流冲撞激荡,竟落得生活无着,渺无归属。尽管故人严武对自己关怀备至,但人生的失败感不能说不紧紧地压抑着一个自尊的男人的刚强的心,更何况这样的投靠还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一旦失去了“故人供禄米”的条件,生活又将陷入困顿流离之中。因此,对前途隐隐的担心和无尽的忧伤还时时地折磨着诗人的内心,使他即使在眼前家人团聚的情境下仍有浓重的如梦似幻感。”
如果仅从优劣来辨析的话,实际上,杜甫在经过中原战乱以后,终定居于成都草堂
,此时的心境应该是释然的。在蜀中,上至剑南节度使,下至县令、刺史,都来拜访杜甫,使得杜甫该阶段的诗充满了祥和、自然的气氛,如《江畔独步寻花》等,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仅是个例情况。杜诗做中强调个体情感,而末句则所对应表现出的感情应该是回顾过去的颠沛流离的岁月,而感到的对今日的安然的珍惜之情。所以“多病所需唯药物”和“但有故人供禄米”二句在情感的自然中,显然“多病所需唯药物”更好。
但如果从各版本出现的时间、与上句平仄声韵的话,则应为“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
鉴赏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因此给它一个美称。“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
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学习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在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
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时候,他何曾想象过这样温馨的时刻。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从作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尾联上句“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无
论从平仄还是诗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
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
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
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