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8 12:59:36
中國詩歌自身的調節功能
中國詩歌之所以能曆久而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種調節功能,其語言形式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漢語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形成新的節奏。二二節奏的四言詩是詩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詩經》時代的結束而趨于僵化。此後的四言詩,如曹操《短歌行》那樣的佳作實在不多。中國詩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節奏的五言和四三節奏的七言。四言詩一句分成均等的兩半,節奏呆板。五七言前後相差一個音節,寓變化于整齊之中,節奏活潑。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爲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爲什麽七言沒有繼續加長,發展爲九言呢?我想這是因爲一句詩七個音節已經達到讀起來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長到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這樣的詩行不容易建立起來。
在音節變化的同時,格律也在逐漸嚴密化。中國詩歌是從自由體(古詩)走向格律體(近體詩),但格律體确立之後自由體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體并存着,各有其特長。就一個詩人來說固然有的擅長自由體,有的擅長格律體,但兩方面的訓練都是具備的。在自由體與格律體之間始終沒有分成派别。它們互相補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國詩歌的繁榮發展。
從深層考察,詩歌的發展乃是性情與
與聲色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從重性情到重聲色,是中國詩歌史的第一個轉變,這個轉變發生在晉宋之際,具體地說是在陶謝之間。這恰好也正是近體詩的各種技巧被自覺加以運用的時候。明代的陸時雍說:“詩至于宋,古之終而律之始也。體制一變,便覺聲色俱開。謝靈運鬼斧默運,其梓慶之鑢乎。”具體地說,這個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從重寫意轉到重摹象,從啓示性的語言轉向寫實性的語言。《文心雕龍》說:“俪采百字之偶,争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指出了轉變後的狀況。從陶到謝的轉變,反映了兩代詩風的嬗遞。正如沈德潛所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隐,聲色大開,詩運轉關也。”(《說詩日卒語》)重聲色的階段從南朝的宋延續到初唐,一方面豐富了表現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嚴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與聲色完美地統一起來,遂達到了詩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與聲色的統一畢竟不能維持多久。盛唐半個世紀一過,二者便又開始分離。重性情的,聲色不足;求聲色的,性情不完。此後二者統一的詩作雖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統一維持一個時代的再也沒有了。中國詩歌史總的看來是輝煌燦爛的,但其頂峰也不過隻有這麽一個盛唐,半個世紀而已。
6、下列對中國詩
[!--empirenews.page--]歌自身“調節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A、“調節功能”是指曆久不衰的中國詩歌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求變的一種特性。
B、其語言形式的調節功能體現在不斷形成新的詩句節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語言形式的調節功能還體現在格律的逐漸嚴密化:格律體取代了自由體。
D、調節功能還體現在性情與聲色的交互作用,從而使中國詩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随着人們對《詩經》興趣的降低,《詩經》的時代結束了,人們由此感覺到二二節奏的四言詩越來越僵化。
B、中國詩歌沒有從五言七言發展成九言,是因爲五言七言寓變化于整齊之中,節奏更爲活潑的緣故。
C、明代的陸時雍和《文心雕龍·明詩篇》都指出了兩代詩風的嬗遞發生在陶淵明和謝靈運之間。
D、晉宋之間,詩歌轉變主要表現在從重寫意到重摹象,從啓示性語言轉向寫實性語言兩個方面。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A、中國詩歌能曆久不衰,是因爲人們在詩歌創作中總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調節的狀态。
B、中國詩歌的發展是從自由體走向格律體,後來出現各種技巧被自覺運用的重聲色也就不足爲奇了。
C、古詩與近體詩的長期并存,說明在中國詩歌
史上對詩歌語言形式層面的追求意義不大。
D、從詩歌的發展來看,性情與聲色兩者隻有完美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成就詩歌的燦爛輝煌。
閱讀答案:
6、C(“中國詩歌是從自由體(古詩)走向格律體(近體詩),但格律體确立之後自由體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體并存着,各有其特長。”根據原文的表述,判斷C是錯誤的)
7、D(A“二二節奏的四言詩是詩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詩經》時代的結束而趨于僵化。”文中并未體現出人們對《詩經》興趣的降低。B五言七言并未發展成九言的原因是“七個音節已經達到讀起來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長到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這樣的詩行不容易建立起來”C是作者的觀點,陸時雍和《文心雕龍·明詩篇》并未指出兩代詩風的嬗變發生在陶謝之間,這兩篇材料隻是作者觀點的的佐證。)
8、C(文中并沒有任何文字表明中國詩歌史上對詩歌語言形式層面的追求意義不大。且從常識判斷,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
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
童年的颜色像一盒巧克力豆, 五彩缤纷, 有红色、有蓝色、 有绿色、有黑色、有白色。 童年的颜色是红色的, 当我考试考了一百分, 妈妈看了会表扬我, ...[全文阅读]
激昂当雨点抱着命运的绳索滑下初生的藤条朦胧在希望的雨中当迸溅的情味模糊了行者的步履生活的婀娜捡起岁月的暗香这爱着世界的流水理解了长风的诗赋这男儿勇者的...[全文阅读]
年少无知的我在心田种植下希望的种子 懵懂的我在心田种植下希望的种子 懂事的我在心田种植希望的种子 希望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 可以看到家人洋溢着幸...[全文阅读]
雏鹰搏击长空,那是鸟儿对蓝天的向往 小溪涓涓流淌,那是河流对海洋的颂歌 果园千里飘香,那是大地对农民的回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你看...[全文阅读]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下面是有关于秋天的简短诗歌现代诗,欢迎鉴赏。篇一:有关于秋天的简短诗歌现代诗秋天来了撞伤了末日的夏日的快乐他们再...[全文阅读]
在普者黑看云 晚霞里形状各异的彩云 被落日染得白红难分 天水相映着镀金的云 晚霞粼粼水波粼粼 紧紧环抱大地上的盆景 不肯让夜幕来临 在石...[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
下一篇:秋天的雨经典诗歌教案模板